探讨培养学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尝试学报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5923 浏览:145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堂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1674-9324(2013)45-0100-02

一、培育兴趣,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热情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起点,也是促使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催化剂”。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由于受当前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探究学习地理的动机。据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实施激发兴趣策略。
1.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特别是第一节地理课,教师可以采取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讨论何谓地理?从国家大事引入到地理概念,从地形地貌谈到气候气象,从工业经济布局联系到城市化的进程,从海洋到陆地、再到高原,从矿产到资源综合利用等,且大量援引实证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刚接触高中地理课时就能树立一种学习地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一堂生动的、完全开放的地理课的讨论课程,将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意识增强,激发其探究相关地理问题的兴趣。课堂上还可适当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苏州为何四季分明,而昆明则四季如春等等,学生会发现这些问题与自己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兴趣油然而生。
2.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智者”、一盏“照明灯”。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学生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很新奇,此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为什么会出现“天狗吃太阳”、为什么说“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等,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就会领略到地球运动的意义,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

二、启发猜想,让学生激发探究的动力

地理课程是重点研究自然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本身就有很多的结论需要一定的假设进行支撑。因此,让学生大胆猜想,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不拘泥于一般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进行科学猜测前,需要对一个命题进行完整的教授,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如在教授中国气候时,中国西部和东部为何气候反差这么大?为何西部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而东部地区比较潮湿,通过提出问题、再由课件演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通过演示,学生可得出由东部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较大,而西北地区则深居内陆,水汽难以深入;而印度洋水汽只会影响到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清楚了。
2.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进行假设性推测的问题。譬如,有关我国西部和东部气候差异的问题,教师可以用图文的方式,将东部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走向明显的标识出来,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头脑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两支暖湿气流分别对我国西部地区有何影响?可以展开一次讨论。第一,让学生思考,假设我国没有喜马拉雅山脉,那么我国西部以及东部的气候会是什么样的格局?第二,假设西北地区有了暖湿气流,那么西部的哪些区域降水会较多?第三,降水较多的地区与较少的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有何差异?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同时也能使自己学习很具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主体参与,让学生锻炼探究的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多。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实施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课堂的探究学习气氛。
1.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特别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不能随意的扼杀,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这个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更多地是提供给学生进行探讨的。学生可以就老师讲授的观点积极争辩,比如在讲授工业布局时,一般认为工业应该布局在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技术、交通等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但是对于各类条件都很好的地区又很难寻找,所以在布局时应如何考虑呢?学生此时可考虑影响某类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制糖工业布局时可考虑靠近原料地,有色冶金可考虑靠近动力地等。列举各类工业,让学生大胆争辩,发表个人的见解,可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分工合作等途径,让学生一起学习、与人分享成果,增强同学之间的亲和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一是教师分配探究学习任务,先提出某个章节的学习目标、探究内容和最终完成的任务,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去探究和思考,可以考虑各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也可以考虑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不同小组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论的能力。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或是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命题进行研究,每人分工一块,然后内部互相协助,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最终能够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3.教师要突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的意识。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坐在课桌下的看客、听众和接受者。在主体参与的策略中,可以尝试性地在课堂中让学生走向讲台,模拟自己成为老师,给台下的同学讲课,台下的学生可以针对讲授内容提出疑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这种纯粹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激动不已,特别是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时,荣誉感和学习地理的认可感是很难形容的。“成功是发展之母”,此时,作为课堂的配角,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四、差异教学,让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

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探究学习方式,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可最大程度释放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进行深入学习的,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能力。
1.高一年级由于刚刚步入高中,学生在探讨地理问题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更多地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开阔视野。因此,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教师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形成地理学习的意识等。如在教授地球运动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记录每天太阳的东起西落的时间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变化,来认识本地区昼长变化与季节的关系,通过观察每天正午时刻太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地面的面积,来认识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与季节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意义,形成调查性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高二年级由于文理分科,形成学习地理的两类学生,课堂上要采取差异的教学策略。一是将地理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班级,教师可以采取主题式课堂探讨学习的方式,用不多的课堂时间,不能就一些问题太多地纠结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多媒体、网络以及其他的途径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融入学习中。二是将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需要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比较典型的策略是,分层次探究能力培养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可以针对课题的需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讨论;此外,可以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进行叠加式地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性,如青藏高原若消失,印度洋气流会自西向东流向中国东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在那种情况下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原因,让学生也能明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的要求等。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有帮助,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任何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