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才培养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案例与系统资料网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7764 浏览:731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核心是,从专业入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整体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建立融合式的三层次特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组建深度融合式的教学团队,探索中外教师共同授课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融合的学生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1009-4156(2013)01—109-02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学生发展、管理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会通、融合,以提高中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外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学术研究融合、中外学生融合,并具体体现在中外学校共建专业、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中外课程相兼互补、学术研究交叉融合、学生活动中西荟萃等方面。

一、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国际商务专业,首先面临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标准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大量国际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国际商务人才就业的职业和岗位情况,以及国际国内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定位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道德与职业操守;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善于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沟通及信息处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工作的国际商务人才。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个别课程或个别资源的融合,因此,应从专业人手构建系统化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打好语言基础阶段。刚入学的本科中国学生,通过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平台,按照学生志愿加英语成绩选拔的原则,组建英语实验班,即国际商务班的培育班级;国际交流学院按照一定的语言标准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二阶段为夯实专业基础阶段,时间段为1—3学期。这一阶段以双语课或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开设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主要任务是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英语能力。在第3学期结束时,按照英语成绩和学分绩点并参照学生志愿,选拔进入国际商务班的学生,组建国际商务班。第三阶段为专业能力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4—6学期,这一阶段开设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专业全英文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商务礼仪等专业限选课程。该阶段,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比例达到85%,并为学生提供赴中国香港或其他地区国际企业实习实践、赴海外游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2+2等合作项目的机会。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阶段为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段为第7—8学期。通过赴国际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生就业和出国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构建融合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架下,构建了融合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中外学生、学术研究融合等四个方面。
1.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分析以及借鉴英国西敏斯特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构建包括三个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一是中方教师教授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二是中外教师共同授课的双语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三是外籍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
在融合式课程体系架构下,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优势,形成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一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负责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外籍教师负责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动态和跨文化的专业问题。比如,微观经济学采用了“中教”(51学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中教”(30课时)+“外教”(14学时)的教学模式。二是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形式讲授中方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形式讲授外籍教师擅长的、研究较为深入的章节。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采用了“中教”(22学时)+外教(22学时)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为主,中方教师担任助教,负责批改作业、答疑等辅助环节,如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演讲技巧等课程。
除了共同教授课程,中外教师还发挥各自优势,根据中外学生不同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和特色课程。比如,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中方教师,为每一年度到北京联合大学访问的美国夏令营学生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等专题讲座;为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中国文化等课程。国际交流学院的外籍教师也为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学生开设国外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2.融合的师资队伍。由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学术水平高、双语教学能力强的中方专业教师,以及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外籍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并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全力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一是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二是选派教师境外进修;三是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活动;四是有针对性地对外籍教师开展培训。为了让外籍教师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本校的教学要求,尽快融入教学团队,项目组对外籍教师进行了有关中国文化、法律、教师规范、学生的特点等内容的培训。融合后的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开阔了视野,教学团队中的中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3.融合的中外学生。为满足中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为统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推动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一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双语和全英文专业课融会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统一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二是实践资源共享,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如中外学生共同赴韩国LG电子进行专业实践等。三是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学术讲座,并将出勤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通过中外学生的融合,近两年来,管理学院国际商务班中国学生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工商管理普通班,2009年高出10.6个百分点;2010年高出23.68个百分点;融合培养后,国际商务班赴国外交流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在外企就业的学生2008年前为零,2008年以后陆续在国际型企业就业或在一般企业中从事外向型工作。2011年,学生先后在美国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IBM(中国)、外企服务集团、克莱蒙德高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及就业。融合前,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双语课程受学生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实现英语考核专业课程;融合后,实现了用英语考核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下成长的一批优秀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外合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留学生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618jyw.com
也受益匪浅,其语言能力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融合的学术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本研究注重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项目组还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十二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研课题“经管类大类实验区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模式创新研究”]
[何勤: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化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研究。陶秋燕: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化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