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扩招后扩招时代中国高校进展战略探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12192 浏览:475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收稿日期:2012-11-28
作者简介:王文龙,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管理学博士;苏红伟,兰州大学201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浙江湖州/313000)
*本文系兰州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3LZUJBWZY034)科研成果。
摘 要:中国人口的急剧转型和高等教育的大扩招,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恶化,以及国外高校的分流与抢滩,导致中国高校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后扩招时代提前到来。后扩招时代的到来导致一些高校债务危机加深,教师严重过剩,教师收入大幅下降,办学条件恶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只有从宏观层面对教育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从中观层面对所开设学科进行合理筛选,从微观层面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各高校才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自的教育质量,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扩招时代;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学科筛选;战略调整
经过1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终于发生逆转,后扩招时代悄然到来,它已经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强烈冲击。如果处理得当,它将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生的契机,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管理水平、教育投资效率和教育质量,但如果处理不当,对危机麻木不仁,就有可能导致大量高校倒闭,引发债务危机,加剧失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针对后扩招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应该未雨绸缪,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化危为机,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一、 后扩招时代到来对中国高校带来的挑战 后扩招时代在中国已经到来。西方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人口的转型、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逆转紧密相关,只不过中国高等教育后扩招时代到来的原因更为复杂,来势更为凶猛,这表现在部分民办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倒闭,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生源的急剧萎缩,一些二本院校的零投档,愈演愈烈的高校招生竞争以及空前比例的高校录取率上。只有深刻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后扩招时代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减轻后扩招时代到来对中国高校的冲击,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人口的急剧转型,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后扩招时代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激进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学龄人口大幅减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地区小学就已经开始出现生源的急剧萎缩,并且,这种现象早已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小学蔓延到初中、高中阶段,到2008年开始蔓延到大学阶段。依据对小学阶段生源变化轨迹的分析,这次高校生源萎缩可能要持续到2017年左右,并且,这之后生源只能说保持相对平稳,即使国家现在开始放松人口控制,人口出生率也难以出现大幅反弹。因为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口出生率会逐渐下降,这在西欧、美国都可以看到,而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则随着经济的快速赶超出现了人口出生率的大幅下降,即使采取鼓励生育政策也难以逆转。另一方面,中国自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升级、合并,导致高校录取人数的急剧膨胀,从1998年的108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700万,高校录取人数增加近6倍,但参加考试人数才从1998年的320万增加到2012年的900万,增长不到2倍,导致高考录取比例的急剧攀升,从1998年的34%提高到2012年的接近80%,并且,从2008年高考生源开始萎缩后,高考录取比例的提高更快,从2008年的62%提高到2012年的接近80%,估计到2017年,从理论上讲高考录取比例有可能达到100%,即使高校有扩招的动力,但恐怕社会已经没有足够生源,扩招不得不被动停止。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官本位的不断强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持续下降,“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是后扩招时代到来的重要原因。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导致错误的激励机制,使教师以做官为荣,大量的精力不是用在如何搞好教学与科研上,而是浪费在无聊的公关中,即使有一些学术细胞、做出点成绩的教师,也会很快被官僚体制同化,丧失科研追求。教育行政化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导致决策严重脱离现实。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评价标准比较复杂,难以量化,需要同行作出,但行政主导导致外行评价内行,量化指标盛行。如今高校的科研大跃进,教学虚化就是其表现,除产生大量学术泡沫外,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教育质量的下降。官本位的不断强化还导致形式主义盛行,严重浪费有限教育资源,形成负激励机制,严重挫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则导致人均教育资源短缺,高校债务负担沉重,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工资与福利,也影响到人才的招聘,教学设施的完善,生源的总体质量,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起薪越来越低,使“读书无用论”四处蔓延。鉴于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率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只得选择以脚,使高考弃考率和高校辍学率不断攀升,2011年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140多万,除去出国留学的34万外,其他100多万人主动放弃考大学机会。即使上大学后,越来越高的辍学率也影响到高校的生存。2011年武汉某“985”高校,一些院系放弃注册和中途辍学的学生已经达到5%左右。如果不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投入产出率,高校的生源危机将可能进一步恶化。
再次,国外高校的竞争也造成国内高校的生源危机,加速后扩招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内高度垄断的高等教育体系遭遇国外、港、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大批学子纷纷以脚到国外留学,造成大量的生源外流,并且,随着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留学热也愈演愈烈,留学层次也从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延伸。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国内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精英阶层移民冲动会不断强化,而发达国家持续的人口负增长,学龄人口的萎缩,使高等教育部门经费更加短缺,也刺激他们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中国留学生,这两者共同作用必然会导致中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减少对国内高等教育的需求。并且,与以往被动地接受中国留学生不同,当前国外很多高校跃跃欲试,企图直接抢滩内地,在中国本土移植西方高等教育,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就是其前驱,估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著名高校登陆内地,近距离地与国内高校抢夺生源,进一步加剧国内高校的生源危机。 后扩招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国内高校的生源危机,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些高校可能因此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倒闭,一些高校则可能出现招生萎缩、学科调整,都会导致大批教师的下岗、失业,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生源危机与财务危机还导致生源质量持续下降,教育基础设施短缺,人才引进困难,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丧失,招生竞争更加激烈,教育成本提高,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率,并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增长的转变,充分利用竞争机制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率,中国高校才能争取主动权,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化解国外高校的竞争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高校宏观战略:合理的目标定位

要改善中国高校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有效化解后扩招时代的冲击,中国高校就需要做很多改变。从核心层面看,中国高校需要打破垄断体制,扭转高校的过度行政化倾向,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实现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目标。对于这两个问题,国内学者其实早已讨论多时,各种建议也已经比较成熟,无非是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允许国外高校来中国办学,给民办高等教育平等待遇,促进公平竞争;给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包括独立的招生权、人事权、课程设置权。对于高校去行政化无非是扩大高校,实现高校自治、教授治校,使教师、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体,从而使学术自由得到有力保障。应该说,对于高等教育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去行政化问题已经不存在重要分歧,改革路径也很清晰,问题就在于主管部门肯不肯、愿不愿意去实施。由于这两项改革涉及国家根本体制问题,并且是整体性问题,因此阻力很大,估计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各高校来说,如何尽快进行合理定位,选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培育自己的优势学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才是当务之急,也是各高校可以自主控制的部分。
对于战略问题,美国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对于当前中国各高校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高校与企业毕竟有些差异,企业的产出是物质化的产品,大多已经标准化,比较容易衡量,而高校的产出是培养的人才,这个很难衡量,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差异化战略是高校竞争的主要战略,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学科方面也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播的不同分工方面。然而在竞争环境下,高校与企业作为生产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产品质量问题、成本问题、比较优势、规模经济问题,也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成本问题、资源问题也必须认真考虑。总成本领先、目标聚集战略对于差异化分层之后相同层次不同高校之间的竞争优势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差异化战略的协同战略。与企业不同,高校的无形文化资本更为重要。不同层次高校地位相对稳定,定位也比较明确。与企业往往各领十几年或几十年相比,精英高校可以在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中持续保持霸主地位,异军突起者少。然而,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高等教育的卖方地位开始逆转,高校也必须为争取社会捐赠、科研经费、足够的生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质量、声誉与效率的比拼,与企业竞争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对于高校依然有借鉴意义。
对于中国高校来说,经过30多年的分化组合,以及“211”、“985工程”的实施,其分层已经基本稳定。处于顶端的是“985”一期高校,这些高校一般史比较悠久,学风比较好,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比较高,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学科优势比较明显,属于中国的精英高校。对于这些高校,国家基本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扶植力度比较大,经费比较充裕,因此,这类高校应该加强学科精度,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主,提倡博雅教育,鼓励文理兼通。对于这类高校,应该重点发展基础学科,注重理论研究,鼓励学科协同与交叉,形成学科集群,为国家科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类高校深厚的基础学科平台,宽口径的学科融合,也必然会成为国家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博雅教育也可以突破专业化教育的狭隘眼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些高校不仅是科学家的摇篮,也应该是学者、政治家、企业家的摇篮。处于第二层次的高校是“985”二期高校以及“211”高校、下放的部属院校如燕山大学,江苏大学等,这些高校大部分有部属背景,在各自行业内部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一部分高校来说,他们都具有行业比较优势,偏重于工科性质,基础研究能力、学科融合能力、综合能力与第一层次有较大差距,但有些优势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等涉水学科、江苏大学的流体力学国内一流,因此,这些高校应该进一步强化优势,大力发展相关学科,形成学科集群,实现错位发展。对于这一部分高校来说,教学研究应该并重,偏重于应用研究与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第三层次是其他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基本属于省属或市属院校,它们的学术水平普遍不高,除少数高校在某些单科领域拔尖之外,绝大部分高校学科水平一般,属于教学型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通用型人才。因此,这些高校应该以教学为主,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通用型专业人才。鉴于中国经济结构特点对普通通用型人才需求不足,而对蓝领技术工人需求旺盛,第三层次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转为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更为合适。第四层次高校主要是职业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这一部分高校应该以培养高级蓝领工人为主,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当前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生存困境不是社会没有需求,而是专业性不够,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职能进行合理分层之后,中国高校今后发展的重点就是进一步推动同一层次高校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的学科竞争优势。
只有对不同层次高校进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彼此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我们才能提高整体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差异化基础上,所有高校还必须尽量降低成本。在同一层次高校之间,今后最先倒下的可能并不是教育质量较低、学科性不突出的高校,反而可能是那些教学成本最高的高校。当前一些高校由于管理混乱,成本控制不力,导致债台高筑,教育经费短缺,使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福利发放、人才引进都受到严重影响,人才外流严重,这必然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尽快控制总成本,这些高校可能会最先倒下。对于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一些高校,他们的经济、师资、科研能力决定他们难以在大学科方面与第一、二层次高校竞争,只能采取目标聚集战略,充分利用资源、市场禀赋发展特色学科,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如西藏的藏医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的审计学、徐州医学院的麻醉学。 三、中国高校中观战略:确立学科比较优势 中国高校的宏观战略定位有利于各高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改变当前的高校同质化、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差异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所有高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难以在所有学科领域进行竞争,只能选择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进行重点发展。只有对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学科进行综合评估,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扬弃,才能筛选出那些具有发展前景、比较优势的学科进行优先发展,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提高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因此,中观层次的学科选择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率和教育质量非常重要。
但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科筛选、学科组合呢?波士顿矩阵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波士顿矩阵的核心在于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对企业产品线进行重组,使产品生产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市场需要,并提高资源投入回报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波士顿矩阵中,企业通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两个核心标准并适当参考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把产品划分为4个种类:明星、瘦狗、问题和金牛,并根据产品在象限中不同的位置与分类采取发展、收割、保持、放弃战略。应该说,在卖方市场急剧逆转、教育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高校也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校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我们也可以借鉴波士顿矩阵对学科进行合理筛选,实现优胜劣汰。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筛选标准应该有所区别,但对于同一层次的高校来说,其筛选标准应该基本一致。
图1 第

一、二层次高校学科筛选的波士顿矩阵模型

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我们可以从学科排名与学科排名增长率两个角度进行学科筛选,把不同排名与排名增长率的学科分别纳入四个象限。为了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我们以五年学科排名平均值和五年学科排名增长率平均值为指标。当然,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筛选标准,不同的比较对象,因为不同高校的定位和办学实力不一样,比如有些二级学科排名全国200名左右,在第四层次高校中可能处于前列,但对于第一层次的高校来说则属于必须淘汰的学科,因此,为使比较更有效,我们应该把第一、二层次高校与第三、四层次高校分开比较。“985”高校和“211”高校、原部委高校在一级、二级学科层面进行比较比较合适。但为使筛选标准统一,比较的方便,本文第一、二层次高校统一采用二级学科标准进行比较。第三、四层次高校在学科层面进行比较可能比较合适。但为使筛选标准统一,比较的方便,本文后两个层次的高校统一采用学科标准进行比较。在确定比较标准与比较的规则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科筛选。对于第一层次高校来说,二级学科排名只有在两者综合比较中处于前20% 的学科才有竞争力,因此,矩阵的横向分割点是20%;平均学科排名增长率高于2%的学科才是强劲发展的学科,具有发展潜力,因此矩阵的纵向分割点是2%。从两分割点向上、向右作两条放射性直线,这样就可以把坐标右上角划分为4个象限。处于第一象限的属于金牛学科,增长率比较低,但学科竞争力比较强,应该维持其竞争地位。处于第二象限的属于明星学科,这些学科竞争力本已经较强,且发展势头正猛,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处于第四象限的属于瘦狗学科,这些学科竞争力弱,增长率也比较低,缺乏发展前景,应该果断放弃。
但对处于第三象限的问题类学科,则需要认真分析,我们可以进行次级筛选,筛选的指标分为学科社会需求饱和度、学科内部竞争压力两个方向,据此作一个坐标系,横坐标是学科社会需求饱和度,其横向分割点是1,纵坐标是学科内部竞争压力,从原点向上内部竞争压力由弱到强,这样,坐标系右边区域被分为四个象限。与波士顿矩阵一样,问题产品如果属于第一象限,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象限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如果初级筛选后,符合金牛、明星类学科过少,资源过剩,那么属于第二象限的问题类学科可以保留发展;如果初级筛选后金牛、明星类学科很多,资源不足,第二象限的问题类学科就应该放弃。第三、第四象限的学科由于供给过剩,能够放弃就坚决放弃,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精英高校的教育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
图2 第

一、二层次问题学科次级筛选的波士顿矩阵模型

第二层次高校的学科筛选与第一层次步骤基本相同,只不过,它们要求的二级学科排名只需要两者综合比较前50%即可,学科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学科排名增长率平均达到1%以上即可,增长速度要求也相对降低,这样,矩阵的横纵向坐标的分割点就相应变为50%和1%,在图中用虚线表示。第三层次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尽管他们与高职院校有一定差别,但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多共同点,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可以把第三、第四层次高校放在一起进行学科筛选。学科评选标准第三层次高校以学科排名前30%,学科平均排名增长率1%为标准,之所以放宽标准,是因为与精英大学相比,第三类高校数量很多,要求也相对较低。当然,不同高校可以依据本校定位,对标准进行微调。第四层次高校以学科排名前60%,学科平均排名增长率0.5%为标准,对学科进行筛选。
经过学科筛选后,许多高校的很多学科可能会被淘汰,大学生入学率可能会有所降低,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于一定的高等教育水平,过度滞后或过度超前都不太合适,何况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产生的主要是泡沫,挤出泡沫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并且,在通过有效的学科筛选之后,我们还可以提高各高校的学科竞争力、教育投资效率和教育质量。
四、中国高校微观战略:强化学科比较优势 经过中观层面的学科筛选后,我们就进入微观层面的学科竞争了。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层次的高校比较中,都存在着学科领先者、学科挑战者、学科追随者、学科补缺者,不同的高校层次、学科地位、学科特点与资源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战略选择。 对于学科领先者来说,他们在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获得广泛认可。因此,其对内竞争压力并不大,但考虑到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之间的较大差距,中国要实现教育赶超,就必须先实现学科赶超,有若干学科或学科群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先学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领先高校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学科集群战略。对于大学科群来说,进一步实现学科融合,发展前沿理论和前沿技术,实现规模优势、交叉优势,通过优势学科协同形成整体学科优势。当然,只有第一、二层次高校有能力实现这种资源密集性的优势学科群战略,从规模和精度两个方向全面发展。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要保持若干独立学科或某一学科的领先地位,资源约束只能强化学科精度,并围绕优势学科加强学科建设。(2)人才聚集战略。要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人才是关键。对于通用学科,资金充裕高校可以通过“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从国外高薪引进,或通过联合培养提高师资水平。普通高校资源有限,只能通过内部培养或从国内其他高校引进人才,但国内人才引进可能导致零和搏弈,应该尽量避免,只有确实能提高人才利用效率的国内人才流动才应该鼓励。对于国内特殊学科,只能通过内部人才培养来保证学术梯队的延续。(3)制度建设。其实,国内外人才市场上人才充裕,只要有好的制度就可以吸引、留住这些人才,激励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地进行科研创新。对于那些资源有限、区位明显劣势的高校,制度优势足可以抵消这些劣势,获得人才的真心加盟,确立根本性的竞争优势。当然,对于一些传统学科,由于这些学科已经非常成熟,创新非常困难,并且社会需求在不断萎缩,继续花费大量资源强化优势意义并不大。对于这些学科,高校可以采取维持战略,保持其国内相对领先地位即可。
对于学科挑战者来说,相关学科拥有地方性声誉,水平比较高,学生就业也比较好,暂时没有淘汰的压力,因此,这些学校的战略选择空间比较大。如果相关学科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挑战者学校就可能会选择进攻性战略,通过资源的大量注入,人才的大量引进,制度的创新实现学科的跳跃性发展,争取进入领先者行列。如果相关学科已经比较成熟,社会需求比较稳定,挑战者就可能采取维持战略,保持其相对地位即可。当然,战略选择还必须综合考虑战略实施者的资源禀赋和学科特征,如果学科突破需要多学科交叉、雄厚的基础学科,那些缺乏这些条件,也缺乏相关资源的高校也可能会放弃挑战,采取维持型战略,或通过与其他资源互补高校合并,实现资源互补,提高自己在学科领域的地位。
对于学科追随者来说,他们的选择空间非常有限,因为作为第一层次的高校,其学科要么处于领先地位,要么处于挑战地位,追随学科或已经被淘汰;第二层次高校主要发展比较优势学科,资源向优势学科聚集,追随学科要么尽快实现跃升,形成区域性竞争力,要么被淘汰。因此,学科追随者主要分布在第三、四层次高校。对于这些高校来说,追随者地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可以减轻他们技术开发的资金压力,专注于技术转化、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错位发展。只要他们紧紧追随第一梯队的技术开发进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采取拿来主义,就能够以最小成本实现学科水平的最大提高,有效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对于那些发展前景暗淡、社会需求萎缩的学科,追随者应该采取断然措施放弃,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学科补缺者,其生存地位很不稳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各大高校的学科设置日益完整,补缺空间越来越小。即使那些曾经在细分补缺学科领域拥有领先优势的学校,由于资源的短缺,也逐渐在强大的竞争者进入后逐渐丧失优势,陷入悲惨境地。因此,对于学科补缺者,资源充裕高校应该不断扩大补缺学科范围,形成学科集群,并确立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树立行业标杆地位。对于资源短缺高校,补缺学科应该紧密联系当地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只有深深扎根于地方性经验,学科的特殊性才能够保持,高校的地方性知识优势才能成为进入壁垒,保证对细分学科的垄断地位。
只有积极地进行战略调整,创造各研究生论文www.618jyw.com
自的竞争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我们才能有效化解后扩招时代的挑战,充分利用市场化、国际化机遇,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赶超。
(责任编辑 刘第红)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