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问”意识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7828 浏览:249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巴尔扎克曾指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大智慧大概就是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在一切领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过来,如果没有问题的意识,那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其实,殊途同归,从教育角度讲那就是“问题教学法”,而“问题教学法”能否得以贯彻实施,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逐步具有主动问的意识,主动问的精神,比如释疑解惑意识,质疑意识等,这些才是一堂真正有效课的支撑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问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知,学生学习知识既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而“主动问”意识的链接作用是何其重要,可想而知。

1.设置“聚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问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课堂上我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汲取知识。认准一个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去积极地思考和质疑的意识,是学生很重要的能力要素。

2.设置“悬念”情境,诱发学生主动问

针对学生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知识有意前置应用,展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非凡魅力,创设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揭秘的主动意识。
比如,我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这篇小说的英文标题是“a last leaf”,中文有两种常见的译法,一是“最后一片绿叶”,二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哪种译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比较一下,说说你的理解。以此去诱发学生主动问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受到别人的影响,受到别人直接或间接的诱惑,缺乏对自己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把握住自己的脉搏。
1.善于问:促使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摆脱惰性心理、畏惧心理、依赖心理,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同时对现阶段学习的知识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找自己疑难的地方。
2.敢于问:一方面,作为教者要用和蔼的态度,诚恳的眼神,鼓励的语言巧妙地排除学生的畏惧、害羞等心理障碍,让学生遇难敢思,由思而敢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众人和老师的看法,或提出有价值尚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把握好问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做到凡事先思后疑,先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思后提,选择最佳时机,学会与人沟通交往。逐步培养自己“问”的思路,“主动问”的意识。

三、训练学生问题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就是引起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者要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意识训练的过程。
1.细化层次训练。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做到目标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方法科学化。
2.强化细节训练。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3.深化乐学训练。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乐学中训练学生主动问的意识。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孟子强调学习知识、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深造自得”,只有真正去“自得”才能“左右逢其源”。我认为问题教学法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主动问的意识和精神”与孟子的“自得”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问的意识和精神可使学生从渗透文化底蕴的汉字中获得知识,体会真正的“语文味”从而提升文化素质。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