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3163 浏览:9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体现和落实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叶澜教授曾振聋发聩的呐喊: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只有布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真正理想的课堂,也才是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课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与时俱进并富有生机呢?

一、体现一个“新”字

课程标准的提出无疑是对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革新教学论文。那么现在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积极落实这种精神。

(一)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燕国材教授曾经说:“建立良好的教育气氛或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由于我们对语文学习心理环境的长期的漠视,目前语文学习的心理环境近况不容乐观,原本是丰富、有趣的语文课变成了令学生头疼、厌倦的课。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轻松、愉悦、和谐的语文心理环境。首先,要消除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神秘感、间隔感和畏惧感。假如学生在学习中思想有负担,心理紧张,那么就会影响其阅读速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其次,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内动力,良好的动机对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应试心理的影响,学生很少感受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快和满足。所以我们应夸大学习内容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再次,还要改善师生间的联系。要转变师生之间的“猫”和“老鼠”的联系近况,建立起相互理解的师生联系。教师可以淡化自己原本的权威,试着“走进”学生;学生也可试着“走进”老师,双方在心平气和中倾听对方的心声,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终极达成理解,以建立真正、同等的师生联系。

(二)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最根本的转变就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动教学论文者。但这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却袖手旁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督促、促成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自己能解决的不足要尽量自己解决,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不要占用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
(三)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进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其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心理意志,扩大其知识视野。这样设置不但学生在听课时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深刻熟悉能力。

(四)积极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旧的学习策略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探讨性学习。探讨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在探讨性的学习中,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以”的师生观,确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同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介入者。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学会了探究钻研,学习将会变为一种兴趣和乐事!

二、突出一个“动”字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的告诫老师:解放孩子的的手,让他能动;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眼,让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能想。可我们的教师固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但仍然是满堂灌输,生怕学生不会,课堂仍然是老师的“一言堂”,很少有学生动脑发言的份,更不用说布满活力了。所以一个动态的课堂应该这样:

一、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进展。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夸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进展。因此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介入课堂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善于思索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策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目标。

二、生生互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英国的萧伯纳曾说过:“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生生互动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深入思索,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个性进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学生对某个不足的看法,互不相同,各执一词。这时,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其产生争鸣,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鉴戒,共同提高。最后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熟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可以说课堂上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也会丰富多彩,既有热火朝天的争论,又有低头沉思的落实,也有喜极而泣的悲伤,还有绞尽脑汁后的豁然开朗和愉悦。总之,一节课后学生能够感到充实和幸福。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肯定是学生受益无穷的课堂,也肯定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三、淡化一个“讲”字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不能没有教师的讲授,但必须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作为不足的提出者,学生是不足的解决者,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学生的一切。我们教师的讲授最好做到“点面结合”。所谓“点”有三点:一是讲的东西要点到这个不足的关键处,正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要恰倒好处,使学生听后不足便迎刃而解;二是点拨,针对学存活在的不足要善于启发,不要把不足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要让他们在你的启发下自己把不足搞明白,彻底理解,正如《学记》中提到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同时要留意点拨时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三是点到深处,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对不足的探究引向深入,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思想也会慢慢变得深刻。所谓“面”有两面:一面是做好为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示范,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储备,不至于漏落知识点,由于系统的东西既便于记忆也便于运用;二面是讲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让学生的知识面有大的拓展,为以后能力的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毕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点面结合,省时省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落实一个“练”字

能力是练出来的,没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就无以谈起。通过练习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但也不是练习题越多越好,这儿有一个度的不足,所以我们大力提倡精练。精练之前,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精心选择,题目要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能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还应具备典型性,最好由老师本人先做一遍,千万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题目都抛给学生,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加深了他们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好的语文练习题,是对教材的教学价值的揭示和定位。它告诉教师和学生,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留意这些方面,就是掌握这些方面,这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所在。题目做完后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终结,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做题的总结反思,使其可以举一反三。不管怎样,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的把题目在课堂上完成落实好,课下留出更多时间让他们自个反思提高。如此一来,我们的“练”才是高效率的练习,能力的提升才会有强有力的保证!
社会的进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语文课程。但不管怎么革新教学论文,教学的课堂中心是不能变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讲的质量和指导的聪明,课堂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最好的注脚!
(刘淑玲山东省沂水师范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