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判定力形成方略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9533 浏览:839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化判定力”即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市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见识、品评鉴赏能力和敏锐的观察批判能力,正确地判别其价值取向的善恶、优劣和真伪,以而做出鲜明的选择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判定力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判定力方面有着着诸多的不足。如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未能留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别;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单一等。
那么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中学生的文化判定力呢?
语文学科要通过阅读积累,进展个性,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够以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

一、广泛阅读积累,培养文化感知力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导致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浅薄。要培养文化判定力,首先得有文化;而要有文化,必须进行阅读积累。近年来音像文化占据了中小学生的文化主阵地,这使得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下降走势。2003年6月,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语文组的一项“中学生阅读近况”的调查表明:不少学生闲暇时间宁可看电视、玩电脑而不读书,就是读书也只读课本和辅导资料;而有资料说:“与外国儿童相比,相同年龄美国儿童所阅读的书籍是中国儿童的60倍。”学生在中学阶段假如不能走进阅读的阔海空天,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聪明撞击,以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就很难出现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很难有“苏轼”、“鲁迅”的横空出世。
因此,《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的要求。
“不少于150万字”的阅读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在这个园地里,我们既深刻考察社会文化,又深入思索人文精神;既了解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又领悟万物生命的短暂和崇高;既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沟通,又发现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在这个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文化的诸因素直接把握和领悟,以而有助于文化感知力的培养。
比如学习《诗经》,就可以让学生同时去读读《伊利亚特》《奥德赛》等西方古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特点,并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风格,以增强文化积淀。学习《窦娥冤》时,根据课文特点,联系杜甫《石壕吏》和白居易《卖炭翁》,要学生思索:作者对诗中的主人公——底层百姓的感情有何不同,怎样以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作者个人因素方面看待这种不同;然后再联系现代作家如鲁迅、叶圣陶等笔下人物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学到了浅析作品的知识和策略,也增强了道德修养和评判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感知熟悉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文化感知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而达到左右逢源,以多方面深刻地获得文化感知,在对文化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

二、尊崇学生个性,培养文化鉴赏力

文化鉴赏力是比文化感知力更高层次的文化判定力,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鉴赏力指对文化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文化的妍媸识别,也包括对文化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文化的类型、形态的领悟。
文化鉴赏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高尚健康的文化观基础之上,对文化现象进行综合浅析、概括、比较,以正确地评判其文化价值,分辨良莠。同时,又要允许学生之间有着个体差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文化鉴赏中的正常现象。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可以透过形象,透过表象,通过理性的文化评判,以不同角度挖掘其本质,进行文化鉴赏。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人生观,有的学生以批评陶渊明的回归,以为那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而只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积极的人生才是令人赞许的。而另一些同学以为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封建社会多少的士大夫都想要走出那个扼杀人性尊严的官场,比如苏轼写过“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而李白也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他们固然心向往之,却没有真正地走向田园,只有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并毅然决然地走向诗意的生活,这种选择本身就证实了陶渊明的气节。而我们的生命中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诱惑,使人难以割舍,只有学会果断地放弃,才能拥有更美的人生。
再如,对柳永的词与苏轼的词进行比较评判,我们不必求得一个同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出发,或赞赏婉约派词人的情思缠绵、清丽飘逸,或折服于豪放派词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

三、进行探究实践,锻炼文化判定力

人是在探究实践中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创造一些让同学互相交流、探究、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课外,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介入一些精心设计的、具有个人和社会价值双重作用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灵活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在高层次上协调进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文化判定力的途径。也许,以一次劳动中能够体验到创造财富的那份艰辛和欢快;以一次助残活动中能够激起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以一次环保调查中能够生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和责任……道德信念一旦化作思想血液,在思想的血脉里流淌,方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理智和道德知己;而个人一旦具备了道德理智和道德知己,才真正具备了文化判定力。
要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文化判定力的活动,就必须夸大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时,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疑问,希望另辟门路,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促使学生去大量阅读课外书或以事其他实践、探究活动,为其所思索的不足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当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浅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探讨过程时,他们便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各种文化现象。
比如:学习《阿Q正传》时,引导学生课外对鲁迅《呐喊》及其他作品的阅读和探讨,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放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加以浅析、探究;同时,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写作的题材和话题,学生就写了话题作文“精神贫血”;探究性学习报告《以阿Q看辛亥革命》、《关于精神胜利法》、《我眼中的中国农民》等等,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了综合能力发挥作用的乐趣。
语文学科要完成培养学生文化判定力的任务,还有赖于教师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探讨者,认真探讨中西文化,了解我国和西方的文化史和文化政策,并对中西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都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只有教师树立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取向,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语文学科要完成培养学生文化判定力的任务,还要求教师以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探讨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以而使学生以同等、开放的心态与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同等的师生联系中,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文化判定力。
参考文献:
①祝新华主编:《语文能力进展心理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李革新教学论文主编:《中学语新教学论文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宁鸿彬主编:《语文教学的思索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焦名海、陈润梅:《文化判定力:未来教师的重要素质》,2001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
⑤雷鸣强:《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作者通联:四川达州达县石桥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