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势语文化与外语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7893 浏览:1307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类除了能用语言交际、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外,还使用非言语性的手段,如表情、姿势等表达情感和思想,进行人际沟通。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同时运用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极为重要的体现形式。在交际过程中,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传递信息与情感,构成整个交际行为。

一、身势语的定义、特点

人类的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伯德惠斯特尔(Birdswhistel)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以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更为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探讨专家以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关探讨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
非语言交际的方式主要与身体动作有关,往往被称为身体语言(body-language),而身体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动作传递信息的身势。身势语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进展,它由通过头、手等体现出的比较粗略的全身运动,逐渐进展到用手指、眼睛等体现出的细微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广义上说,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嗓子的音质、交流者之间的间隔、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策略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定接话时机的策略等。
身势语最早的探讨者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把用于交际的身体动作分为五类: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势和适应势。其中人们运用最广的是符号势,它是人类长年劳动与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作为符号的身势语是“由人体姿态发出讯息的一种复杂的表情符号系统,包括面部表情符号、身姿符号、体动符号和体距符号”。手势、眼神和其他面部器官是身势语作为交际符号的主要体现形式。手势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最能体现丰富的主体形象。乐队指挥、舞蹈家、司机、交警等在各自群体中通常用通用的手势语进行交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表示多种细腻的感情。英语的anevileye(狠毒的眼光),makeeyesatsb(送秋波),castsheep'seyesatsb,(对某人做媚眼);汉语的“眉开眼笑”、“眉来眼去”、“眉飞色舞”都表明了眼睛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其他面部器官的活动也是人类生活中传递感情的主要方式。
以心理学的探讨角度看,非语言符号在无声地表达着交谈者的心态与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流露。心理学家AlbertMehrabian指出:“谈话中93%作用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38%通过声音、55%通过脸部表情。”很多探讨者还以为,身势语的表情、姿势、动作受人的潜意识支配,人的潜意识是不能伪装的。与语言交际相比,人们更关注交谈者间接的、隐蔽的信息,也更相信身势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些间接的、隐蔽的信息往往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更能表明人的真实情绪和态度。人们还可以用说话者的某种动作,去证实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动作的真实性和含义。例如,当一个人说谎时,发红的面部表情动作供述了他在说谎。人在害羞时会满脸通红、害怕时会脸色苍白、手脚发抖。人的心跳、呼吸速度、体温、瞳孔大小和身体战栗等比其他动作更难以制约教学论文。面部表情是人最自然、本能的体现方式。美国学者探讨出人面部的10种情感表露:兴趣、喜悦、好奇、恐慌、愤怒、悲哀、厌恶、鄙视、困惑和决定。探讨表明,非语言信号传播的信息是词语表达的5倍。所以,当发现说话人的词语与非言语符号相矛盾时,人们会更相信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信息。非语言符号比语言符号更能判定感情真假。
在文化学作用上,身势语反映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身势语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为某一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所共有。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身势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是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同的民族传递着相同信号的人体语言。例如,绝大部分民族文化中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微笑表示兴奋、哭泣表示悲伤。由于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人们在交际中仪态举止和行为也极为不同。例如,中国人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竖起小指表示轻蔑,日本人竖起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竖起小指则表示“情人”,英国人竖起大拇指则表示要搭乘别人的车。有些身势语在一种文化中使用,而另一种文化不使用。例如,美国人在表达“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时独占的耸肩动作。

二、身势语在交际中的功能作用

象征性动作。指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象征性地表达一种意思。例如,手心向外,伸直食指和中指成V字型,象征“胜利”的手势。象征性动作有清楚明确的含义,常用来代替言语行为。
情绪表露动作。指用面部表情和各种体态动作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人们获知好消息时喜笑颜开,碰到困难时愁眉苦脸,失去亲人时痛哭流涕。情绪表露往往是无意识地传达交际信息,但也可以有意识地用于交际。情绪表露对言语行为起着重复、夸张、否定等作用,也可能与语言行为无关。
说明性动作。指人们说话时同时做出的相关动作。这类动作直接与语言行为相配合,用于说明、夸大说话人表述的意思或反映某种即时的心理状态。例如,表示夸大某一句话,描述一个思路、指点一个物件、描述一种空间联系、描述某事的节奏或速度、刻画所指现象、描述某一身体动作、说明某一词句的含义等。
调节性动作。指说话双方为了调节彼此之间的交际行为而作出的体态动作,是一种非语言的反馈,用在面对面交谈中维持或调节谈话。暗示讲话人继续讲,再重复一次,进一步解释,说快一点,讲得更生动一点等多种含义。
适应性动作。指人们在一定场景下做出的适应性动作,是对客观情况做出习惯性和机械性的反应。例如,人在紧张时手脚会抖动,这种动作是不自觉的和下意识的,但是在客观上行使交际功能,传递动作者的某些信息,如紧张、焦虑、不安等。

三、身势语在交际中的论述原则

身势语在社会交往中充当媒介,人们在交际时能以身势语表达言外之义,传达与词语不同的信息。和语言交际一样,身势语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语用原则,才能使交际双方成功交际。著名的语用学家格赖斯(1975)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联系准则;方式准则。
(1)量的准则。信息要适量:要提供丰富的非语言信息。①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提供的非语言信号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内容要真实:保证所提供的非语言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①不要表露虚假的非语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