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与路径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2111 浏览:47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学生通过词汇的一定积累和读写听说的阶段练习之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和能力,但到了初中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呢?笔者以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思维就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为我们的学习提供目的,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作用。人类不仅是信息处理者,而且也是信息解释者、疑义解决者及事件猜测者。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思维是认知活动的核心,但同时也是读写听说的核心。因此,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假如不提高到思维能力的层次上,而只停留在感觉、记忆、言语等心理活动的认知层次上,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不能算成功。前苏联心理学家卡尔梅科娃说过:“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进展学生思维,以而保证学生能独立地获得新的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反映现实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中去。”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进展中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而抽象思维逐渐占上风。初中生富于联想和想像,很喜欢看文艺作品,也喜欢看科技读物。他们求知强,能对阅读内容进行粗略的抽象概括,但常常觉察到自己分不清内容的主次,往往会以偏概全。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性,但往往不充分,对观察对象进行浅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差,他们往往以为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并且常常下决心,但也难于解释类似的较为复杂的现象;他们写议论文往往论据不正确、理由不充分、因果无根据;他们很自信,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因而会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但往往自我估计不足,有时固执己见,孤立地看不足。熟悉这些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刻的熟悉才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展,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1.由语言形象到意识形象,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练习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容了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文学名著,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的历史画卷。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形象到人物形象到意识情感,需要读者的再创造,这个过程就是读者想像、联想、创造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立足课文题材,巧妙地选择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怀散文,文章极具美感和富有情趣,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感染熏陶中感受“春”的迷人意境,感受情景交融的“春的赞歌”。教学中,教师还应以饱满的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唤起学生的再造想像。学生在再造想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和情感,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以而深刻领会诗文中的意象。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作者对周总理离去的哀思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教师要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表达出思念、崇敬、爱戴之情,以触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思维,以而对周总理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有更具体可感的亲身感受。
2.善于启发引导,在浅析比较中练习和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的。语文素质包罗万象,语言风格丰富多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某个“论题”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浅析、比较,有利于学生求异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描写雪景、抒怀、写作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赏析,启发他们感受二者既风格迥异而又各显其妙,生发启迪:同一题材,可因作者的经历、思想境界、心境的不同以及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呈现姿百态的诗文。
3.创设疑奇、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可见,思维往往产生于人们需要解决某个不足。有疑才需解疑,遇奇方想探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疑奇,善于在平淡处出新奇,以引起熟悉冲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以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如笔者在教学闻一多《最后一次报告》一文时,除了讲解浅析、词句辨析、口语运用、情感感受、人称句式的变化以及演讲的技能技艺教学论文,还着重鼓励学生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如:(1)希特勒、墨索里尼是谁?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什么是反法西斯战争?等等,由此便可增加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等不足的了解。(2)闻一多先生面对生死抉择,为何选择牺牲?难道没有其他的途径?引发的便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不足,这时出现的观点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而在这场争论中,教师只作预见性、方向性的把握,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挥空间。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和学的双方都沉浸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学生无拘束无顾虑,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充分体验着介入的欢快、思维的兴趣、成功的快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某一不足上尽量去想,在这种多角度思索不足中提高探讨和怀疑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意识。一切教学的终级目标便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积极介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个体”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个性”是主体独特的人格展现,没有“个性”的人,其思维也必定谈不上有何独特之处。因此,激励学生进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3.深入挖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典范诗文名篇,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真挚情感、灵活多样的优美语言,乃至引人入胜的如画意境,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既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读书阅报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开拓视野、增强语感、积累素材;开展演讲朗诵比赛、辩论赛,可以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增强思辩能力……组织语文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精心设计,拟定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实施案例,努力做到公道有序地开展。组织语文活动的过程也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5.积极介入认知来源的生活实践。“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中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热情感受、激发启迪,拓展思维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有效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校内外,启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学生有感情投入,会心情激荡地介入,能善于捕捉、领会生活现象中的启迪,激发灵感,那么就能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进展。
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个系统而艰巨的课题。思维是智力活动的中心,对初中生来说,思维能力的进展对今后的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上风,为培养富有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赖一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