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学是生命进展活动相关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3385 浏览:1067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进展的活动。教学如何让学生由认知活动层面提升到生命活动层面?笔者以为,生成性课堂的构建非常重要。下面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相关理由。

一、 更新观念,解放生成制约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位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走进课堂,就会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理念支配自己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设置的教学步骤,呆板的教案支配、牵动着思维多变的学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变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必须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把“课程传递和执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程创造与开放”的过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教学过程,把关注“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二、 精心预设,营造生成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关注教学生成的同时,当然也应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教学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教学生成。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上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进展,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策略教学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以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策案例,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可见,新课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精心预设。课堂上教师不经意地追问一个理由、创设一种情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在教学《人性的复苏》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1. 简要描述《神曲》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主人公那份追求理想与至善的人格美。

2. 提供两则材料,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

材料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3. 让学生观赏《最后的晚餐》和《西斯廷圣母》,感受典雅、宁静的人性之美,再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演进过程中反封建主义的神圣感与崇高感。
4. 以“我在看蒙娜丽莎,还是蒙娜丽莎在看我”为题,让学生自主感悟,进行审美活动,以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
在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欣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美与人格美,无论情感体验还是人文素养都有了提高。
精心的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质量。在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充实。

三、 弹性设计,拓展生成空间

所谓的弹性预设,是指为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教案,为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以论述上讲,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特质而为其提供一个存活进展的“外在自由”,也就是说教育要为受教育者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的保留与进展提供一种空间。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空间大小直接影响了学生真实思维展现的程度。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不仅要考虑到生生之间的差别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别,特别是要有开放性的学习目标(除了共性目标外,其他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在时间上要有弹性,不要让预设的教学内容把40分钟塞得满满的,如果塞得太满,教师难免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以而忽视或较少关注学生的体现,使教学变得程序化,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生成多种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学生以不同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审视,得出了多种迥然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以推动航海事业的进步以及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资本主义的进展角度,认为哥伦布的航海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有的学生则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的角度,提出了它更多地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质疑;等等。
弹性灵活的预设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着、冷静地倾听、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大胆、勇敢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充分张扬同学的个性,使课堂的学习、探究过程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生命过程”。

四、 调节预设,呵护生成情境

我们强调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预设,但在教学中,再好的预设也会与课堂实施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动态生成。如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教学中,笔者原先设想通过讲述及展示邓世昌当时的悲壮故事,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为国家无私奉献的责任感,但正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赞美邓世昌“舰亡人亡”壮举时,竟有学生突然插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邓世昌无谓去死,真是傻帽。”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哗然:因为竟有不少学生表示赞同,更有甚者竟指责邓世昌,说他与军舰同亡的行为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国家要培养像他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多不容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异类质问,笔者随机应变,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了原先的教学计划,及时抓住这一即兴话题,就“邓世昌是否真的愚蠢”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对话,鼓励学生设想当时的情境,探讨邓世昌生还的可能性。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出现了“灵感与灵感碰撞,智慧与智慧交织”的场面。这样的处理,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情境的理解,也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与感悟,并使学生以另一角度重新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相关理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 激励评价,生成生成情节

课堂要动态生成,自然得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的大胆说出来。然而学生所想的,有的可能是富有创造性的、独特的精彩见解,有的或许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而后一种见解,可能会招来其他学生的哄笑,处理不当,会让发言者很尴尬。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探讨人格论述的心理学家所倡导的观点之一,就是人格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对处于心理进展阶段的孩子来说不是单凭自己建立起来的,它们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评价建立的。因此,我们首先应在思想上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把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要善于引导其他学生,让他们学会接受不同见解,学会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学会辩论,形成课堂上多家争鸣的好风气。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这样开明,对于敢发“异议”的学生,他们流露出的是不耐烦的神情,以为他们在捣乱,于是以课堂时间紧迫为由,主张“课后个别交流”,而实际往往是不了了之。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学生当前认知上的冲突、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让学生由冲突走向和谐,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以而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的学习氛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