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相关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1102 浏览:944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能力和智力的进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渗透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以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形态,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我们按传统对美的分类,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类简述如下:
1.自然美。对自然美的感悟往往体现为感性直觉。这种直觉能力并非与身俱来,其中积淀着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课本中自然美都是以自然的人格化的形式体现的,自然的人格化使得作品中的自然物象具备了人的品质。引导学生感悟课本中的自然美,无疑对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自然美和春到人欢的生活美。再仔细品味,你会感受到春天充满了活力,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此外,通过对文章语言和表达形式的浅析,还会发现文章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排比句式,又充分显示了作品的语言艺术美和体现手法美。针对以上诸多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容易感知的自然美和生活美略加点拨即可;对于春天般的活力美、蓬勃向上的精神美,以及语言艺术美和体现手法美应该作为本文审美教育的重点。再如在《白杨礼赞》中,我们见到了那“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片片向上”的“宽大的叶子”,“光滑”的有着“银色晕圈”“微微泛着淡青色”的皮,构成了“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挺拔”,“也不缺乏温和”。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把文中的这种自然美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融合,进行再造想象,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的视象,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民族,坚强不屈、昂然挺立守卫家乡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这样,通过对自然美的感悟、鉴赏,可极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社会美。社会美由历史古迹和现实建设两方面构成,而这两方面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所以它们成了社会美的主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两方面的文章很多,我们仅以《中国石拱桥》、《北京亚运村》课文为例。赵州桥确是桥梁史上的一个杰作,它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象《中国石拱桥》这样介绍历史古迹、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文章还有很多,在教这些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感受美、鉴赏美,又可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再说北京亚运村,北京亚运村的设计是把北京传统的“四合院”风格与西方“花园楼房”的情趣融为一体,以整体结构来看是“房包院”,以局部看又是“院包房”,整个亚运村呈环状排列,林立的楼群围绕着一个占地四公顷的中心花园。北京亚运村的建成显示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高度智慧和无穷力量,也生动体现了它的优美、壮美,而这仅仅是现实建设的一个缩影而已。
3.艺术美。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艺术美,使其自觉地接受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性情,是语文学科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这样使学生悦耳悦目:导入新课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近似的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这首乐曲,收到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效。这时,再用此曲作配乐,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而后,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又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移步赏景时有重点地注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使“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在脑际浮现,使“荷花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在耳边轻荡,感受作者由荷香转到歌声,即由嗅觉转到听觉,以而使学生既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审美实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教科书,学科知识等。教师可以在学习外地优秀教学系统和科学教学策略教学论文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本土文化,浅析本地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探究出具有地方特点、切合实际、有利于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教材和教学策略教学论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息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类获得精神解放。我们在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时,既要联系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课内、课外的自然美,如桂林山水、瑶琳仙境等;进而联系到课外的社会美,如龙门石窟等历史古迹,长江三峡工程等。对于艺术美的欣赏,除熟读课本上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欣赏《大决战》、《西安事变》等电影,《红楼梦》等小说……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审美水平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爱美的情趣有着密切联系,教师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语言美,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做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感受直接的语言美,受到内在美的濡染。学校也应该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是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联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教师要争取学校的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朗诵、讲故事比赛、编手抄报比赛、写影评、绘画作品鉴赏、旅游等。这样就可以以课内到课外,以课堂到社会,到大自然,以论述到实践,打造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审美教育新天地。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