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诗意栖息地——生命化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34091 浏览:1578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课程保留了生活世界的原色和元素,还蕴含丰富的作用世界的普世价值,对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秉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具有“成全”生命特点的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也是语文教学复归教育本真的应然要求。本论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入手,根据生命化教育的相关论述,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语文课堂为载体,提出实现生命化教育的基本途径。
著名学者张文质指出,教育以来都有着三个向度,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往往学校教育中重视了前两者,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第三方面,然而,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其实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进展,造就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育对人的进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目的,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力的回击,为人的全面进展开辟道路。唯有点化或者润泽生命,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靠近语文教育的本真:在生活世界和作用世界的交汇地建构诗意栖息地,使生命的进展、改善成为可能。初中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为根基,贯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才能推动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进展,也才能靠近诗意的栖息地。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有着较大优势,整个教育历程对人的进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线索,对人的生命进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点化和润泽的作用。基于这样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为整个生活世界提供一个图式,借助这样的图式,受教育者能够关注生命的完整,重视生命的体验,实现生命价值,获得应然的作用性。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有着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如教师单方面唱独角戏,表演性较强,缺乏师生互动,盲目服以权威;忽略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填鸭式教学充斥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世界脱轨,受教育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学生无法感受到期许,无法获得较高的生命价值体验。面对初中课堂教学的近况,调整对策成为一种呼之欲出的走势,迫切需要以一个全新的视野看待教与学,在教与学的全历程中,浸染生命化特点是一种必定。

一、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立人”

生命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谓的“生命化”教学,强调每一个生命的在场,教学历程应当是一种生命情调或精神境界的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此历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境界,让学生的生命自由进展。生命化的语文教学,以生命进展为基础,重视进展历程、交往历程、生命体验和提升的历程。
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因子是人,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成全人,教育历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必须放到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上,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张文质《跨越边界》)。关注人的生命完整性,培养人生命的独特、丰富、多样,培养人文精神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富有魅力,但践行历程中困难重重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样的教育探讨永无止境,在论述和实践领域不断生成新质,以而超越原有的基点,它的本质特点是革新。

二、生命化语文教学强调主体间的商谈

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自由对话的历程,教育者借助教材创设情境,形成海德格尔所谓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场域。诗意的栖息地,充分的考虑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场,点化润泽生命,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完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没有上位,也没有下位,有的是主体之间平行、交互的交往,教育历程是一个生成的历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博大而深层的情怀作为旨归,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摆脱“单向度的人”,造就学生完满的人格。在教学历程中,提倡师生互动,把生命进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学活动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反对预成性,整个生命化教育历程是开放的,自主生成的,在师生的商谈中,不断超越原有的生命,获得生命的作用和价值体验。生活在应然世界里,人才能获得动力,也才能获得生命自身进展的主动权,以内在超越自己,提升生命价值。

三、生命化语文教学以培育自由精神为旨归

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把人的生命境界分为功利境界、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显著看出以高到低人生的境界逐步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向道德、艺术、宗教境界攀升,在此历程中,解放自己的心灵,获得精神的自由。当下的学校教育往往过于功利,学生成为没有文化之根的人,无根之人体现为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无生命作用可言。而语文课堂却充满生活气息,点化或者润泽生命的潜隐功能容易在师生主体间互动中,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为此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通过“立人”、“成人”的人文教育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对生命炽热的追求。
适宜的栖息地本质上是“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场域中,没有压迫者,生命的形态是自由的、自主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师生之间思想独立、情感自主、意志能动,教学历程即为师生主体间对话的历程,生命化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品质的人。

四、生命化语文教学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形式

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是诗意的,蕴藏着富有生命气息的个体进展需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意会,在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形成个性心理特点。比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把至情至性的生命感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悟无理却有情境界,体悟语言背后的生命色彩。“诗意”只能“心领神会”,“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教学历程强调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反对教师一言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强调个性解放、怡情悦性,千万不能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必定肢解了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唤醒学生人格性灵,唤醒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生命感和价值感,以而培养独特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与哲学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04).
[5]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探讨,1997,(09).
(朱秀成江苏涟水县教育局教研室2234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