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情诗关于《荷塘月色》中两首情诗解读流程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5134 浏览:128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真是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尤其是篇末引用的两首情诗《采莲赋》和《西洲曲》,以乐景来写哀情,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达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关键词:荷塘月色;情诗;乐景;哀情
1992-7711(2012)20-087-1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背叛革命之时。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朱自清先生,经历过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群众的“三·一八”惨案,看见过张作霖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听闻过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面对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但他不能认清背叛革命的真实面目,又不能正确理解人“武装斗争”的真正意义,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因而整个人被一种苦闷、彷徨的痛苦情绪笼罩着,所以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心里颇不宁静”。
带着淡淡的忧愁,朱自清先生带我们走进夜晚的荷塘。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如此空灵飘逸的美景,却让作者产生阴森森的压抑之感。尤其是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像那些为反动政府摇旗呐喊的御用文人般鼓噪,便莫名产生一种厌烦情绪。这是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个极其复杂的感情载体,他的感情必然影响、左右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那些本来空灵的美景到他眼里便都成了苦闷心情的体现,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原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到散文、小说的创作当中,也是适得其所。就像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技巧,用于散文小说的创作,同样无可厚非。
如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散文大家,他不会去堆砌那些“悲伤”“痛苦”之类虚张声势的字眼,而只是把引起感情波澜的缘由与经过按照当时的情景描述出来,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高度融合在一起,“有景语,有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从情到景,复归于情,整个结构的安排都是服务于写景和表情的需要。这种质朴的抒情方式才是最高明的抒情技巧,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二、采莲乐景表哀情

月下荷塘的美景驱不走朱自清先生心中的阴霾,倍感压抑的他心里充满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接着便写到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蠲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行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夏始春余,莲娇叶嫩,大好春光中,看那爽朗少年玉树凌风,美貌少女秋波送媚,他们是“唱着艳歌去的”,自由嬉闹,欢快传情,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小小的爱情简单明朗,就在来回荡漾的船只之间,在交相传递的酒杯之中,让人心醉。
一句“无福消受”,满含着不能欣赏采莲美景的遗憾之情,杜丽娘面对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发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喟便是这般情境。作者移情入景,以乐景来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采莲美景来反衬内心的苦闷彷徨,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对抒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一句“无福消受”,又将作者硬生生地拉回黑暗的现实,无奈至极,“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巧妙一转,引出了南朝乐府《西洲曲》。
《西洲曲》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在秋天的南塘采莲的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如送别时折柳相赠,只因“柳”“留”同音,表达一种希望对方留下来的惜别之情,这便是巧用谐音来传情达意。《西洲曲》中的“莲”即“怜”字,“清”即“情”字,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它同样巧用谐音双关,借“莲子”的意象鲜明地表达了“我对你的爱就像水一样深”的情感。年青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既爱且怜。又因为新鲜莲子内有一嫩芽,尝之微苦,因而“莲子”这个意象又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是甜蜜中带着苦涩。
朱自清先生引用《西洲曲》也是为了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但他的情人并不是一个具象,而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追寻自由而不得的朱自清先生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不能说想说的话,不能做想做的事,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残酷的现实“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荡舟采莲的热闹,现实的白色恐怖,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作者内心的苦闷彷徨才凸现得更为清晰,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三、结合全文明主题

细细品读《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两首情诗,再联系前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便觉得它们不仅在行文结构上紧密相承,在情感表达上也是遥相呼应,既表达了对江南采莲那种坦荡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抒发了作者当时对国民党政府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用武力解散工会、农会,屠杀工人,镇压农民等反动行径的强烈不满,“心中似一团乱麻”般的不安与失望,“似一团火”般的烦闷、焦急。
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搞不懂国民党政府到底要干什么,自已一心向往的自由到底在哪里,他的心中难免充满了失望与迷茫的痛苦情绪。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文中引用两首情诗,借采莲美景来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更添一倍之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