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语言文字关注语言体现形式回归语言文字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12525 浏览:484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走进当下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仅关注文本“写什么”,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用在理解关键词、品味重点句、赏读核心段上,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感悟,轻运用”的现象,而对文本的表现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缺乏研读,忽视学生对言语的内化吸收,将感受文本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束之高阁”。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让学生得意,也要关注“形式”,让学生得言、得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表现形式,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回归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终极目标呢?
【关键词】换词比较;感受作者遣词准确
[案例]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荷花在这些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出来”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生:我觉得可以换成“长出来”。
生:可以换成“钻出来”。
生:还可以换成“露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换得都不错,但是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用“冒出来”这个词语,而不用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呢?(学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将自己想换的词语放到句子中和原句对比着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用“冒出来”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生长得非常快。
生:用“冒出来”让我感觉到荷花好像在和其它的花比赛,看谁先长出来。
生:用“冒出来”让我感觉到荷花好像急切地想长出来看看外面美丽的景色。
师:你们回答得真精彩,你们觉得作者用“冒出来”这个词语描写白荷花准确吗?生动吗?
生: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仅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体会了作者准确运用词语的技巧。你们能学着作者准确地运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生:泉水从泉眼里“咕嘟咕嘟”地冒出来。
生:春雨过后,春笋一下子从土里冒出来。
生:春天到了,小草从石缝中冒出来。
[点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捕捉、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词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教学中,如果仅对这些词语进行品读感悟,琢磨体会,领悟意思,感受表情达意作用还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的,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表达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冒出来”换成其它词语,然后再与原句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遣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最后让学生尝试准确地运用这个词语进行说话。学生在分辨词语细微差别时,语感得到了增强,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准确,学会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词语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的表现形式,实实在在地落实了词语的运用。
重点段:调序揣摩,体会作者构段方式
[案例]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完了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呢?
生:作者先写了樟树的枝干,然后写了樟树的树叶,最后写樟树蓬蓬勃勃。
师:你回答得很好,如果作者在写樟树时把顺序调整一下,先写枝干,再写樟树蓬蓬勃勃,最后写树叶,你们按这样的顺序读一读,看这样写,好不好?
生:这样写,不好。作者先写枝干、树叶,这是写樟树的一部分,最后写樟树蓬蓬勃勃,这是写樟树的整体,调一下,就没有顺序了。
……
[点评]这个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先分后总”构段方式的运用,采取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试着把“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调整一下顺序读一读;第二步,让学生探讨作者只是分写或者只是总写,行不行?前两步的教学,采用“调序揣摩”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体会“先分后总”构段方式的好处和妙处。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先分后总”构段方式在以前的作文中有没有用到过。这样做到迁移拓展,加深对这种构段方式的理解。应该说,整个教学,教者紧扣“先分后总”这一构段方式,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略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拓展,实实在在地落实了构段方式的运用。
篇章:回读品味,领悟作者谋篇巧妙
[案例]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黄河的主人)既然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那么课文应该写谁呢?
生:应该写黄河的主人——艄公。
师:那么课文除了写艄公,还写了什么呢?
生:还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还有我。
师:是啊,从课题来看,课文只要写艄公就可以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还有我呢?
生:写黄河的惊涛骇浪,写羊皮筏子的轻小危险,写我的提心吊胆,写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艄公的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
生:这是为了衬托艄公的形象。
生:“我”越是提心吊胆,越能衬托艄公的勇敢、镇静。乘客越是谈笑风生,越能衬托艄公的智慧、机敏。
……
[点评]在实际教学中,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手法,应该避免脱离文本围绕谋篇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本适当地进行渗透和指导。本案例的教学,教者就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从课题看只要写艄公就可以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还有我呢?这时,教者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初步感受衬托的写法,接着教者采用“回读品味”的方法,巧妙地进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必要的谋篇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实在在地落实了篇章表现方式的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