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成性推动生成理由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5109 浏览:1099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认为,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成问题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广泛的、重要的来源。文中对如何促进生成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抛砖引玉,由“静”到“动”;举一反

三、由“点”到“面”;妙手回春,由“误”到“悟”,并对实施策略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关键词:生成问题;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1992-7711(2012)21-035-1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教学生成,因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往往会动态产生超乎预设的生成问题,而使得课堂折射出异样的精彩。但由于生成问题的不可预设性和稍纵即逝的特点,生成问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成性的课堂资源。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生成问题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广泛的、重要的来源。那么,如何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呢?

一、促进生成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1.抛砖引玉,由“静”到“动”

弹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在努力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胆略,鼓励学生质疑,去促进更多的自发性的生成问题,要抛砖引玉,使静态的预设性生成变为动态的有弹性的生成,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初中学过的内容,也是高中教学中常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如何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呢?学生在一次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什么还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了对学生问题作出有所启迪的回答,我反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一定是因为力的作用呢?(2)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什么去研究没有力作用的运动呢?(我们不妨以退为进考虑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做什么运动?)以退为进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向学生介绍的思维方法吗!在实际教学中,抛砖引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积极的思考,而使静态的灌输变成了动态的生成。
2.举一反

三、由“点”到“面”

生成问题可能只是个别学生的灵感闪现,只是一个生长点。真实的课堂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经验的教师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举一反三,相互启迪,由“点”到“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型是单摆实验,而非现在课本所呈现的情况,岂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原貌的形式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在讲完伽利略“理想实验”后,学生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而非伽利略定律呢?牛顿高明在哪里呢?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这种现象上升为物体的一种性质,将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上升为一种规律,这是牛顿大大超越前人的地方,通过这样的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到面,使生成问题转化成知识性和思考方法的生成资源,更促进了学生情感价值的升华。

3.妙手回春,由“误”到“悟”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的生成问题。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问题,妙手回春,引导学生由“误”到“悟”,点石成金,实现生成问题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转化。教材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阐述过于简单,使学生觉得亚里士多德“不怎么的”。针对学生潜在的这一认识,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要驳倒亚里士多德是非常困难的,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制作了亚里士多德当年的“虚空理论”的动画,实际教学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反驳亚里士多德虚空理论的特别的安排,不仅让学生品尝了失败的苦果,更充当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探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很难回答,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方法,所以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弄清楚”。通过这样的探究,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物理知识,更让学生感受科学结论得出的艰难历程,并感悟科学之美,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经过探究性的思考之后,必能减少学生对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误”!

二、生成问题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几点反思

1.生成问题往往是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而产生的问题,由于学习经验相近,会在其他学生中产生共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生成问题往往是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正在进行的知识建构相关:或是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或是对知识应用的错误,或是对相关知识的混淆等等,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完善能产生催化作用。
3.生成问题可能反映了学生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思维过程,或是思维过程存在某种缺陷,或是思维过程独辟蹊径,或是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性等,因而当教师借题发挥时往往会点石成金,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生成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与意外性,对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的处置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是挑战,更是机遇,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经验,可以生成教师的教学资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