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之路提高师资水平需走“校本培训”之路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6297 浏览:188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已经逐渐走进校园,步入课堂,植根于师生的心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希望,是广大师生盼望已久的教与学的革命。在各方面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面对、积极承接新课程,努力探索、研究新课程,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实验素材和研究经验,为更好的应用新课程、发展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总结以往教育继续教育的基本经验,联系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要义,坚持“校本培训”制度,可以说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提高新课程师资水平的长效机制。究其原因,有如下可言之处:

一、从师范和各级教研部门接受师资培训能力来看,毕竟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有2万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200万人参加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这些来自不同层面受训的专业人员或教师,可以肯定,他们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群体中的先锋,必将在课改中个发挥一定的辐射效应和引路作用。但200万人与1000万人(全国总有中、小学教师)相比较,前者只能说是个小数目字。从今年新学年起,在我地中小学所有年级都将使用新课程,这就意味着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是实施新课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事情不仅如此,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召唤,把教师推向重塑和再造的前沿,也就是说,疏通、把握新课程是每一个教师均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单纯依靠师范院校或有关部门的培训活动,并完成大批量的全员培训任务,一则其面广、量大是可想而知的;再则,中小学没有额定的参与继续教育的编制,要全训就不得不采取轮训,这样以来,周期长且不说,由此而产生的工作与学习、工作与休息的重重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师资培训隶属于继续教育范畴。教师继续教育,是连续不断的教育,是长期性、周期性的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决定了必须根据成年人的特点,遵循在职教育的培训规律,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毫无疑问,“校本培训“也就在其中了。

二、从培训的性质、特点来看,一次性的培训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参加指令性的外出培训,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众所周知,本次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内容方方面面,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是,新课程现在职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欲求一下子完全摆脱旧有教学框架的束缚,的确是存在一定的难处,还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新课程属于一种新生事物,无庸置疑,在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教师单靠一次地参加几天或十几天时间的培训,就想达到驾驭教材,把握其底蕴和实质,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是很难实现的。严格的说,一次性的培训,也只能对教材“路路通”而已。而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体味和摸索。由此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和发展,一次的岗前培训,以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做保障。而“校本培训”恰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较好的拟补了指令性外出培训的先天性不足。

三、从“校本培训”的内涵要义来看,是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研究教学所必须的

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不仅包括以外出培训过的教师为教师,对其他人的示范、引导活动,而且也包括在实施新课程中,校内与校际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合作式的教学研究行为。
教育同行们知道,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题则赋有综合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教学任务需经几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结才能最终完成。欲想实现教育教学上的最佳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能够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另一方面,随着教师角色的急速转变和重新定位,在教学上打破了原有的学壁垒和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如教数学的,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应有知识,而且还要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应用;教语文的,也要了解和把握与之联系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一切,就会使相同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与交流成为必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就是一种在一定目标导向下的自觉和自动化了的教学研究行为。此也可算得上或可认定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校本培训”,作为新课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笔者提出使然的理论依据,并去主张倡导和推荐,那么,在工作实践中有将如何去操作运行?笔者的拙见是: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从学校的管理角度说,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乃至发展方向。新课程是在旧有课程体例中脱胎出来的,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有人说:“校长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为学习型的组织,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贴切而形象地说明了管理者的责任和实施管理的追求目标。如何去建立和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和要义,依据“校本培训”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抓好校内和校际之间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整体上:(1)建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校本培训”领导班子,组成领导核心,以保证活动的健康运行。(2)建立由主管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参加的教研组织,负责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以发挥其骨干带头作用。(3)课题设置,及活动人员、时间、场地等方面的调配与安排都要有预案,以增强工作上的有效性,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4)落实督导检查、总结评比制度,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积累经验、推动全面。通过有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学校形成一种学术研究氛围,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创造一种和谐的合作环境,使每一个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聘请师范院校或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并与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为基地的培训活动,但这并不是采取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式的培训,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反对外来人员的指导或经验的借鉴。应该承认,实施新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实行的是、平等、开放性的教育。我们说,这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而且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和理解,“校本培训”更具有这方面的属性和特征。另外,不难想像,在实施新课程中,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拘限,有时有些问题在一校范围内的教师中也是难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名人”去“授之一渔”帮助指点迷津,即可少走很多弯路。由此说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帮助教师答疑解难,不失为“校本培训”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教研组的引领作用。“校本培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参与活动的群众性,据此,学校就应该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合作研究提供机会,打造平台。目前情况是,学校中已有部分教师的实践磨砺,已积累了些许经验。应该说,他们是一所学校品尝新课程改革“第一口”的人,在这方面处于先导地位,以所学知识加之自己的“现身”说法,参与校内培训活动,作教师的教师,实是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理智的选择。
笔者论及新课程师资培训走“校本培训”之路,在这里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和探讨,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另外,应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持此观点并不排斥和反对教师外出参加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事实上,多管齐下更能有效。从长远的观点看,即使是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外出的指令性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还是应该坚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