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品味语文教育应注重语言品味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6147 浏览:210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归纳及作品的布局、谋篇等层次线索顺序的梳理方面,而这一切又重在教师的精心讲述,似乎惟讲不明,却轻视了对语言理解品味的训练,忽视了语言理解品味对学生熟悉作品、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孰不知,一部好的作品,不论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是和语言完整统一的。不同的体裁要有不同的语言色彩、情调,不同内容要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作者及其语言的运用、表达也不尽相同,语言形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蕴情味也各异,这些都需品味语言才能解释其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应该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这一能力培养的第一功臣或实现这一能力的捷径恐怕就是对语言的品味了。
我们知道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在谋篇布局之后,首先考虑的应当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其情节,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其人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斟字酌句。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和选择,常常是煞费苦心地淘洗寻觅每个字、每个词及每个句子。试想在过去的私塾学堂里,老先生闭目端坐,抑扬顿挫之声调,领孩子们反复诵读的情景,不难想象其中也有让孩子们在熟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风味,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构思、谋篇。多少名人不是在吟咏、品味中成为一代大家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品味。这要比我们平素惯用的教师在讲台上死讲、学生在座位上呆听要强得多。
那么,如何加强语言品味教学呢?

一、表情朗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真意切身临其境。”这些都体现了多读及有感情的读的良效。所谓感情朗读,就是读书要读出语调、节奏、语气等。让文字从其声响表其意,让声音发自心底,传出真情,感染自己,也感染他人。让别人从声音的流动里真切地感觉到语言的立体性、色彩性、情感性,感觉到语言与表达内容的和谐统

一、读了上句想知道下句,合上书本,余音还在萦绕,内容还在脑海中涌现。

如:读鲁迅的《故乡》第二段“我”渐近故乡时所见的景象,应该用低缓深沉的语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不住悲凉起来了。”然后,突如其来的,沉重而惊讶的读“啊”稍作停顿后,用低沉悲愤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读出“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在品味语言中自然会感受到:深冬的季节,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美丽富饶的江南正被践踏得没有一丝活气了。“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反问道出了我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愤慨,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忧伤。

二、反复万维语言,自会理解作品

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通过阅读,反复品味语言才能让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结合起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如:读朱自清的《春》文章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两个“不让”突出了百花竞放。“赶趟儿”都开了,繁花似锦。妙哉,语言!好像只有这个词才能衬托出万花娇艳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称赞,“偷偷”“钻”“嫩嫩”“绿绿”神、态、情、色俱在,噢,春天就是这样来的万物都是为其秉力;春天就是这样美的,万物都为其添彩。运用比拟手法,使“钻”这一动作富于情态;采用定语后置的语序变化,突出景物特征,使行文跳跃、活泼,充满春天蓬勃的气息。而这一感受,是通过对语言的反复玩味后才能饱享的。美哉,语言!
总之,语言需要品味,而品味在于阅读。在感受中思考,在感受中品味,在品味吟咏之间让语言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驾驭使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品味语言的最高境界、最高目的、最大收益。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心情愉悦地理解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自己,难道这不比我们惯用套式来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有效吗?
(作者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西关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