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学方法《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5362 浏览:608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今后从事加工生产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互换性和测量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特点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挖掘,来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也可以称作《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它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事机械类相关生产的一线操作工都必须具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课程主要开设的意义,或者说能解决的问题:1、解决了零件加工图上尺寸范围问题,现代化的机械工业生产为提高其生产率和缩短维修时间,以及缩短设计周期,要求机器零件具有互换性。采用具有互换性的标准件、通用件,可使设计工作简化,并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2、可以分散加工,集中装配,有利于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器的利用率。3、从加工工艺的角度来看,把零件加工成某一个确定的尺寸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在满足使用要求和考虑制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允许待加工零件的尺寸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使相互结合的尺寸形成一定的关系。如根据使用要求,形成间隙配合、过度配合或过盈配合,确定零件尺寸的变动范围,以便加工。
但是,我们知道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素质不高,尤其理论学习能力较低。目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课程内容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学生实操联系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2.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符号代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零碎,往往使学生初学时就感到理解混乱和困难,学习动力不足。3.教材配置不合理,教材中对理论公式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性内容较多,而对于公式如何运用、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量仪仪表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的内容少;

4.缺乏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那么,如何开展这样一门对今后从事机械类专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但又难于教的课程的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
1.对于知识点多、杂。我认为首先,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树立一个理念,就是课堂上“力求精,勿求多”,很多教师备课很认真,课前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功课,走上讲台,不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讲了,还把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点也教给学生,力求把上课的每一分钟都做的扎扎实实,其实,就《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本来从开篇知识点就多,学生从刚理解完“互换性”,再到一堆“尺寸、偏差、上偏差、下偏差,极限尺寸…..”的概念定义,脑子立刻就满了、晕了,所以,尤其针对这些理论性较深,定义、术语又多,知识点杂的课程,力求“精简”,同时,注意在讲解中总结、梳理,采用举例子、编顺口溜等方式,让繁杂的知识点变的系统化,易于理解、更易掌握。
2.从做中学,其实对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一门容易让学生边学边做源于:www.618jyw.com
的课程,尤其在讲解到常用计量器具时,完全可以先看、再讲、再练;就是将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万能角度尺等拿给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并且,可以将前面知识点一同融入到练习当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更加深刻认识到孔与轴的尺寸,懂得配合关系,我本人在授课过程中,拿了一些测量实例题目和学生做的工件,进行分组测量,记录数据,并且轮换,进行组与组之间测量值的对比,学生们兴趣很高,掌握的也很快,在做中学,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效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3.形象化教学,就是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具备熟练制作课件的能力,通过CAI、PPT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概念性较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公差带形状、位置、大小等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也可采用有声有色的视听素材,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消化理解。
4.课程的考核过程化,也就是不能以期末考试一张考卷,来判定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分解成:1)平时课堂表现,例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团队中的表现;2)实践操作表现,在个人和小组中,测量是否准确、是否规范;3)期末考试;以这样比较整体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化考核来衡量,我个人认为比较公平,也不难操作,学生也会认同并积极参与到这种过程考核中。
通过这些个教学方法,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上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首先,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感到,职业教育不同于他们以往接受的普通教育,更加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更能贴合他们的学习能力;其二,从职业教育的目标上来讲,我们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的高效结合;其三,从职业教育的改革上来讲,只有将深奥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符合时展的要求,我们在专业性职业教育的每一个小的改革和创新,都是对整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份贡献。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些,并立岗,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之我见吕卫华《职业技术》2011.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