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教学改革新课程与阅读教学革新学士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4225 浏览:108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偏重知识积累,不注重能力培养;偏重于智力的开发,而不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看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等许多弊端。《中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试行之后,我认真学习,并通过实践总结出科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具有的特点。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让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首先,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在弘扬学生主体的实践中,对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却少有涉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在阅读之后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这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要使学生敢想,老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如果教师在学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就急于评价,会扼杀了其他同学富有创新的理解。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要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同学,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强化学习成功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会想。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意思是说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再次是要注意从发散思维的、多角度的去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发散思维提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一种想法,而是广开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多种答案。比如,《济南的冬天》,就可以在阅读和济南的感性体验中,找到该文章的独特精妙之处,也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改变僵化的单向阅读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意识,但这个举动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不一定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多媒体教学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三味书屋的读书声,一边欣赏着百草园的景色,完全陶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放,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深层次文章韵味的初体验能力的培养。

文章,特别是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多重而复杂的文化语境以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对于文章的文本深度阐释,正是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体现。就中学语文阶段而言,学生的阅历少,容易对阅读的文本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读和隔阂。教师教会学生阅读,不仅体现在教会学生对科学的分段、句意的把握,而且体现在诱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体悟”能力,能够领悟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修辞的初步感觉,比如比喻、暗示、双关等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想象的初步的理解,体会艺术底蕴。

四、注重语感的培养,真正从汉语的特点入手,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

哲学、学、美学、文学艺术都是人学,语文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人学”,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就在语感上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具有个人性,它是一种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语言方面的潜能,只是有待开发而已。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由“无忌”而“有忌”,就平庸了。听、读是基础,是关键。听,范围有限;读,其实也就是读给自己听,才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如在教《木兰诗》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对花木兰的感观。
阅读,对中学语文基础教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只有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才能不断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不断加强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的打好学习语文的扎实的基础,实现语文能力真正而全面的飞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