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革新预设目标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15861 浏览:69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诸多因素中,预设目标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缺少关注和系统研究的变量。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鉴戒政策学、社会学视角,以新中国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要案例,探讨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特征、目标预设过程及其对改革目标实现的影响,试图为人们理解和评价课程改革目标与课程改革成败提供一种新的、理性的视角,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道设计和评价改革目标、提高课程改革目标预设水平、促进改革目标实现提供建议。新中国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目标体现出前后传承、各有侧重的特点,并且改革目标从总体上来说都实现得不够充分。影响课程改革预设目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目标利益表征的均衡性、现实基础的可行性、结构层次的协调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明晰程度,这四个方面构成衡量目标水平的主要指标。课程改革目标预设水平是在目标预设过程中确定的,目标形成的政策过程中诸多问题影响着目标预设的水平,进而影响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对课程改革目标特征、目标预设、目标实现三者关系的分析,本文主张应对课程改革预设目标持有一种乐观的、理性的期待,并就我国完善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提高改革目标预设水平、促进目标实现提出三条针对性的意见:第一,拓宽信息渠道,创建便捷、高效的信息资源库;第二,完善改革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目标可行性论证;第

三、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促进改革目标利益均衡。【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预设实现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4英文摘要4-8引言8-11第一章课程改革目标解读11-181.1课程改革的界定11-131.2课程改革目标的内涵与载体13-161.3课程改革预设目标影响目标实现16-18第二章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及实在现水平简析18-342.1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1952)18-202.2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7)20-222.3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1962)22-242.4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5)24-262.5第五次课程改革(1977~1980)26-282.6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4)28-292.7第七次课程改革(1985~1998)29-312.8第八次课程改革(1999年至今)31-34第三章课程改革预设目标特征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34-523.1预设目标的利益表征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34-393.2预设目标的现实基础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39-423.3预设目标的系统结构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42-473.4预设目标的语言表述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47-52第四章课程改革目标预设过程分析52-634.1课程问题的认定52-574.2政策议程的进入57-594.3课程改革目标的选择与论证59-63第五章启示与建议63-715.1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目标63-655.2完善课程改革目标预设机制,提高课程改革目标预设水平65-71结语71-72参考文献72-75附录75-76后记76-7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