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思想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5288 浏览:161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学热”的兴起,给了我们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学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捉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贯彻到教学中去,并以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实现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先容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感受、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艺教学论文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聪明而感叹,因古人的高洁而赞美,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自豪。由于这些精华的内涵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劳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为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到学生的内心。

二、谚语、俗语点滴渗透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陕西人豪放、质朴的品行在《三拍案惊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这豪放质朴背后隐含的对天地的敬仰膜拜,更应该被你我所关注。好多孩子都在唱这首歌,假如老师们能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在这豪放质朴的背后,隐含着多少对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简单而易被忽视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最大特点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看电视》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而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文中的美丽风景就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间隔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

三、以情,情中悟“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庇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以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熟悉障碍就成了作文练习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轻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最少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谚语有:说个竹篱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轻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兴奋我就会很兴奋”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四、让经典的诵读化为气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占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蕴藉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
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探讨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策略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原则永远不会转变。
责任编辑王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