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18800 浏览:828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以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留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如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那么对教师的语言有哪些要求呢?我以为有以下一些:

一、语言的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即教师讲课要有启发性,诱导学生而不处处拖着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时时硬压学生,给学生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事事都把天生的答案硬塞给学生,成为“满堂灌”的课堂。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难不足,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运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创设不足的情境去燃起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例如在讲解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代表作品时,课上有这样一个不足:“在文中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这个不足针对性强,但问的过于平凡,启发性不大。而宁鸿彬老师教学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1)用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2)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用一大段话或几个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很明显对这类不足比较感兴趣,都能相对应的在文中找到,然后教师顺势这就是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一切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学生更是对这种带有启发性的不足、答案印象深刻。
可以说,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它能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以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语言的灵活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不应该是机械呆板、贫乏生硬的。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需要灵活多变地调换语言,以体现语言的变化美。如浅析文学作品,由于人物、表达的情感不同,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变换自己的语言,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引导学生学习《国宝——大熊猫》,可模仿孩子的语言和表情读一段对大熊猫的视频先容,还可用幽默的谜语引出对象——大熊猫:“哪个动物一直想拍张彩色照却办不到,只能是黑白照呢?”,活跃了课堂气氛,适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而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整首诗布满了徐志摩内心深处对康桥深厚的爱、浓浓的眷恋与离别时的忧愁,教师在上课时的语调要留意灵活应变,应该是低沉、缓慢的,由于感情的步步加深,朗诵和浅析课文时语调也要随之变化,要通过教师抑扬抑扬的朗读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离别母校时百转千回、缠绵悱恻的情感。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留意在课堂上把握好各种语气。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如学生的不足或答案自己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等。在突发事件眼前,以容不迫地迅速组织语言使不足得到妥善解决,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灵活应变能力。如听老师教《再别康桥》时,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位女生比较害羞,声音很小,在场教师基本都没听到,该生也很拘谨,但老师就灵活的说了一句话:“看来你是不敢高声语,恐惧徐志摩啊!”化解了她的尴尬,缓和了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语言的灵活性能集中体现出一位教师是否具有渊博、机敏、幽默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言的灵活性是教师“应急”的必备“武器”。

三、语言的生动性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彩的,教师的语言尤应如此。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教学语言必须文采飞扬,富有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景历历在目,教学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优秀教师的语言都是具有生动性的。如一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深情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棵树,为我带来夏日的清凉;父亲是一阵春风,为我吹散心头的愁云;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这段导语通过精美的词句和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父亲对儿女的深情,渲染了深沉的爱的氛围,这正与教材相符合。可以说,这段导语无论以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美的、生动的。无怪乎我们要感叹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富有的朗诵与浅析,往往会使学生听着生情,听后动情,学有,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推动教学论文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效果,使一切尽在“言”中。
因此,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文气,充分展现语言教学的生动性、艺术性,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语言默默地滋润在学生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相信学生也会养成敏锐的语感,以而形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
[2]周光礼.《教师的课堂言语及其分类》
[3]杨亚梅.《浅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陶都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