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26032 浏览:1187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职职业技能日益强化的今天,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重专业技能练习轻人文精神陶冶的情况则较为普遍。在这种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将面对适应职业变化的考核教学论文。加强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已成为共鸣。笔者以为,实施审美教育是有效达成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渗透的高效渠道。
而语文学科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含有灵活多样、清新优美的美育因素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一、中职语文审美教育近况

可以说,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当不理想。当老师为大自然壮丽异景而吸引沉醉时,学生却难以领略其中的风雨之韵;当老师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敬佩赞赏时,部分学生却面露疑惑之色;当老师为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骄傲自豪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却无动于衷。对此,我们要增强审美教育意识,革新教学论文审美教育的教学实施方式,将美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有机统一,构建美育新系统,以而实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对中职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环境下,中职生有这样几大特性:一是行事习惯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好,惰性严重,语言和行为不文明;二是价值观迷失。由于经历中考的“失意”,绝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严重挫伤,家长的悲叹或无期待情绪更加重了他们的这种挫伤感,甚至造成心理逆反或人格扭曲,没有追求;三是责任心缺失。由于社会、家庭各类负面因素的影响,自我放纵、心胸狭隘、不懂得宽容、缺乏团队意识、个人主观功利思想严重等现象较为普遍,宣扬传统美德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四是个性异化。由于环境影响,特别是网络上各类因素干扰,标榜个性现象不为少见,有的学生甚至以某些社会负面人物作为自己追求个性的“标杆”,对个人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与学校进展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中职生身上有着的这些较为普遍又突出的不足正在警示着我们,审美教育是必要的。我们更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审美教育作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形成,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与。

三、中职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基础

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审美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文化课是绝大多数中职生“软肋”,缺乏兴趣也是情理之中,但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现今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教学过程介入积极性较低,教师“独角戏”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感逐渐流失的不足,个人以为,教师应遵循“文内之言学生讲、文外之言教师引”的原则,尤其是“文外之言”的处理。如:讲王维的诗,在讲“诗中有画”前,不妨利用各种载体先感受他的“画中有诗”,如此,学生的学诗兴趣或许有所激发,审美情趣无形之中得到培养。

四、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接受和创造能力。

1.以自然美为重点,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美是北国的千里冰封,美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美也是大漠的尘沙如雪,美同样可以是长亭边的寒蝉凄切,自然美就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所谓审美感知,是指处于审美状态中的感觉和知觉。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则是培养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应能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思索能力,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载体,变化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感知自然美的练习,让“真美”的呼声由内而发。例如: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之美,可以采用“修饰拓展法”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自行描述。以前半句为例,第一步有描述为“明亮的月亮照着松林”,继续拓展为“一轮明月高挂苍穹,乳白的月光穿射茂密的松顶点亮清幽的山林”,再拓展为“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照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在拓展中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的色彩之美、远近高低之美、虚实相映之美;在拓展中释放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心灵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得到慰藉和振奋。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其生命空间无形拓展,自我调控能力会明显提升,生命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2.以社会美为重点,侧重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与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不同,社会美侧重于内容。它以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善”为基础,以探讨人的美德——“善”为主要内容,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所谓审美接受能力,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增强他们直面生活、正视现实的勇气。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社会美作为培养审美接受能力的切入点较为合适,由于社会美态度较为分明,作用更为现实。如:学习《阿Q正传》,教学中会浅析很多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小D……甚至吴妈,但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人或者说觉得没必要多渲染的一个人——土谷祠里的老人。个人恰恰觉得,这个人物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人,他应该是阿Q以不骂“妈妈的”唯一的“人”,正由于这样的“人”太少了,“非人”太多了,阿Q的时代悲剧也成为必然。这个人物或许是整部作品中的“唯美”,而这份美正是我们当下所要弘扬的。语文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愤慨于历史,也不只是让他们庆幸于现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应该如何“为人于社会”。
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接受个性,才能更好地领略优质的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置身于当下的大千世界之中。

3.以艺术美为重点,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艺术美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而集中这些现实的美,创造出更典型、更美丽的艺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是对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培养的终纵目的。艺术美所有着的无穷思维空间正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绝佳平台,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把美的创造原则贯彻到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去。
如:教学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一副悬崖松柏图,学生都知道是讲生命的顽强,但真正有深感受的未必多,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摆出相应的造型,再定型。让学生在感受外形美、接受生命顽强美的基础上,萌生对美的憧憬与渴望,他们对生命意志力会有新的审视和思索,如此,学生就把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转化成了对美的感悟、创造的能力。
艺术美具有蕴含多种作用可能性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指向性,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留意学生个体的差别性,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
培养完美人格特质的人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持美育的教学渗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熏陶,做到有效育人,同时,也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究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