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建构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28519 浏览:1310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以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作用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据此,教师的地位应是作用建构的帮助者,所起的主要作用应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建构作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教师要成为作用建构的帮助者,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过程中,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探讨的态度”(《给教师的倡议》)。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量是不言而喻的。
而“情境”的创设,则是激发兴趣的最好途径。建构主义以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作用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浅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作用的情境创设不足,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策略进行。一般形式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蒙太奇联想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巧用电教媒体体现情境,运用语言美化情境。教学中可以运用教学情境,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在教学情感“黄金三角洲”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
如在上《新型玻璃》一文时,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有关玻璃探究的系列片“探讨和发现”,学生看后,对科学世界布满了好奇。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对高科技的知识,比较生疏。也正由于如此,文章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让他们去查资料、写调查报告,忙得不亦乐乎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这种学习求知的动机发自他们内心,而不像过去是老师强加的。
当然,除了有意地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利用文章本身所体现的情境,因势利导,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鸟的天堂》《火烧云》等富有亲和力的文章,驱使学生主动介入,唤醒他们的介入意识。于是课堂上“质疑问难”、“热烈讨论”、就有了“想象和幻想”等开放而活跃的场面。

二、鼓励协作,倡导探究,帮助学生建构阅读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熟悉世界、进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与建构主义教学论述不谋而合。建构主义鼓励“协作”,以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浅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作用的终极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聪明)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协作是达到作用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阅读后的作用建构,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作用建构的方向进展。
引导的策略包括提出适当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想法把不足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以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体现力的语言。
比如在讲到《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有学生提问:“老师,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小天使?为什么他一伸手树就绿了?”围绕这一不足我们进行探讨:有的说是,由于这样很神奇;也有的说不是,由于巨人冷酷封闭了自己,当他看到孩子友好可爱的眼神时,可能一瞬间有一股暖流注入心田,心里就有了绿色;还有的说,这个小男孩的友好融化了巨人的缺点,他是救了巨人的天使……孩子们众说纷纭,由于有了这样的协作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理解就深入很多。
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也让我们的语文阅读,在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的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得到有效的培养,也就完成了建构论述所称的“作用建构”。

三、提供机会,多方会话,帮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以为:“一个人思想进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进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有着。早期的精神状态……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体现形式。”心理学探讨表明,以童年到少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进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对人一生的个性、气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进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这种经验的获得,除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外,主要来自课内外的阅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会话”,就成为通过阅读获得体验的最佳途径。正如新课标中所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阅读和体验,不应以“专家”、“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眼前,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另一方面,由于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正确而迅速地以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艺教学论文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策略,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浅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练习势必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之下,才能逐步完成和提高阅读能力。
如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就引导学生以课文中挖掘出:鸟儿的寻找是为了什么?鸟儿一年中可能经历什么?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等不足。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可以趁势点拨,引出“信守诺言”四个字,送给他们,作为他们人生的座右铭。

四、更新理念注重落实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建构主义以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作用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先容和讲解。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二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探讨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寒暑假,推荐阅读名著名篇,如《西游记》、《古文观止》、《论语》、《鲁滨逊漂流记》等。除了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外,提倡学生在读书思索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或是在活动课进行交流,或是写成读后感和同学、老师交流看法。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造成对老师的依靠。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语文水平的高低。只有巩固了阅读的成果,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