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培养浅谈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26272 浏览:1200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
1、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众所周知,阅读是课内外语文学习的主渠道,阅读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重要熟悉活动,而现代社会的进展,对阅读教学和语文学习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尽管高中语文教材变化较快,但教材中有限的文章,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为适应时代进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近况,应引导学生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想象能力。但现在的具体情况是,阅读课难以开展,阅读资料捉襟见肘,阅读时间被挤占。更有甚者,学生手头仅有的阅读资料却被其他科任老师无情地没收。高中语文教材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语文教学自上而下的办学教学观念,整饬语文教学的大环境,建立以学校语文学习为中心的语文学习资源网,实现语文学习资源的公道配置,高效利用系统优化。创造条件积极引进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努力营造语文学习的学校氛围,创建丰厚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假如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不足: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熟悉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1.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索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间隔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以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如教《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以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以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以作者口入耳到了不少出色的历史典故,以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外家,她布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诠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假如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出色就难以发现。
1.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索的革新教学论文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如教师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以为:由于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2、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学生的语言体现功底。教学中,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词汇,写作中力求消灭病句和语句不通顺的不足。让学生在写作中无想象能力活动的语言工具性的障碍。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学生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学会用典型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活动与内心世界。一位学生习作中写道:“闪电是天公画在天幕上的一个符号,他怕人们看不懂,便用雷鸣的吼声警醒世人。”想象奇特,出语惊人。③引导学生善于向高手,尤其向作家学习语言。同学中、朋友中有高手,他们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语文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的阅读文大都出自作家或科学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手,这些文章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学习范本,同时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源泉,它们对个人的写作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