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新探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3338 浏览:99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正由于如此,教学中,我们夸大过程,夸大学生探讨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当然夸大探讨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对不足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存活、生长、进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聪明进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如我在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不足:既然雨果赞美圆明园,又为什么说圆明园“不是一件稀有的、唯一无二的作品呢?”老师就这个不足让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归纳出两点:1)它是“典范”,即同类作品中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而不是唯一的。2)这是与“巴特农神庙”相比照而说的,“巴特农神庙”具有宗教的色彩,是唯一的,而圆明园不是。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得出的,那种顿悟似的喜悦简直可以以每一个学生脸上看出来。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不仅更深地熟悉到雨果作为一名正直的作家的清醒的头脑、公正的态度的难能可贵,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张扬了个性,活跃了思维。正如学生所说“我们并不在乎结果,重要的是我们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有了了解,为我们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以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假如没有认知因素的介入,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假如没有情感因素的介入,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探讨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不足,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圈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苏联教学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公道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夸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夸大个人的价值,更夸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夸大科学的价值,更夸大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夸大人类的价值,更夸大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以而使学生以内心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进展的理念。以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以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的递进性,他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作用的。那就是以人为教学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活动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串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就我自己来说,对于这个方面的实践,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即课内注重语言品赏,由于语言是一切思想情感的载体,忽视了语言,情感作用将失去附丽。因此课堂上捉住语言本身的浅析去理解主题,不失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我在讲授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时,就找出“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句中的“抛弃”一词给学生作赏析,并换成“损失”与之比较,让他们感受居里夫妇视财富为草芥,为科学事业而忘我的精神,以而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
课外我通过随笔设立“师生对话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走进生活,面向实际与真实心境,养成欣赏美、评价美的高级审美趣味,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者单位:410000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