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之管见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5827 浏览:194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课程如何教与学这个布满诱惑与挑战的新课题,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正转变观念,孜孜以求。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投身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魅力,品味到了论述指导所带来的甘甜,领略到教学实践中点滴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慨之余,觉得应将教学中领悟到的浅陋管见叙写出来,以期与同行交流并得到大家指教。

一、整体建构的“课群”意识

所谓“课群”意识,是指教师要将整个初中学段三年六学期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起来,作整体建构,形成学科整体熟悉。
新课程背景下,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每位教师都要具备这种“课群”意识。以一节课到一单元到一学期到整个初中,要形成一个整体,做到心中有数,就是要对语文新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目标(语文素养),两个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学段(1—2、3—4、5—6、7—9年级),五个板块(识字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关键不足还在于:有了这种意识,如何上好每节课?一节课只是面向学生终身学习这一漫长过程的一个小点,一节课如何教学应该有前后课联系的依据,也有学生学业差别与个性需求的理由。离开教师对课程与学生进展的整体考虑的课,再好也只能体现教师基本功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并不能产生课的实质效果。笔者以为,倘若缺乏“课群”意识和整体课程观,节节作重复劳动,作微而全的麻雀式的解剖,庞杂数十个内容,把每一课肢解得支离破碎,面面俱到,倒不如一节凸现一点。如提高朗读水平:运用比较阅读、品评、复述等等,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初中阶段七百余节语文课的一节,由于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某一方面得以体现,我们还奢求什么呢?倘若一节课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即便在教学策略上殚精竭虑,亦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语文课。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方能学得透彻。假如没有“课群”意识,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几分钟时间里又能探讨个什么出来?所以我以为:新课程的实施首先是观念的建构与运用的不足,一节课可能不完美,一旦置身于“课群”中,却能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学习过程。

二、课堂指导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落实教育目标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精当的点拨,往往能启迪学生聪明,起到拨云见日之效。但指导贵在适时适地适人,贵在水到渠成,否则就成为预设的框框,束缚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学生的个性进展。若长期在教学中一味灌输式指导,就势必铸成统一思想,统一言行,统一思维的“标准件”,学生只会发同一种声音,写同一种答案,造成创造性与个性的严重缺失;教师课堂上若只给学生一条教师铺就的坦途,提供学生解决不足的充分条件,学生终将被隔离于复杂的生活之外,缺乏思想,没有革新教学论文,必将造成对生活与社会的不适应的后果。实践证实,不经历挫折,学生的经验构建将失去当代社会人最需要的另一半内容。所以,新课程基于构建主义论述,要重视学生的经验积累,甚至是失误的经历,由于学习是学生基于个人经验的建构过程。
如此看来,课堂不足设计是实施课堂指导的首要环节,提出不足比解决不足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不足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以中发现不足,要让学生带着不足进“教室”,带着更多不足出“教室”。知识传授只是一个目的,而激发出不足意识、探求出解决不足的方式,特别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解决不足的独立见解,方能在真正作用上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课堂气氛的精心营造

在“课群”视界里,课堂需要探究,也不排斥传授——接受,甚至机械式的练习;同样,课堂需要热烈,需要,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思索,消息取舍,重视学生、内容、条件的差别,做到张弛有度,开阖适宜。如若撇开教学实际,一味夸大“动”和“热闹”,动辄使用“你真棒”、“掌声鼓励”等策略调动积极性,甚至不惜利用“小奖品”进行物质刺激,这些“鼓励”势必会使学生产生预期奖励的心理,时间一长,效果未必就佳。小奖品或许在一节课中相当管用,但是一旦泛滥,后来的课程怎样上?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走向自主、自律的进展道路,得到的远远小于失去的。
笔者曾经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错误地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简化为讨论,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以此能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于是,课堂上大讨论、小讨论铺天盖地。这种情况,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锋,时间一长,反觉浮泛浅显。然而,我们又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目标,将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就此强令中止,把整个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演绎,这种“演戏”的方式又有什么作用?这期间的“度”,若非经验丰富、匠心独运的以教者恐怕难以正确把握。
实践证实,好的语文课,绝非转变观念这般简单。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整体的课群意识,还要有每节课的实际效果;教师的心里时刻装着学生,积极创设一种、同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营造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处其间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以活动促进展,在了解学生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让学生去谈、去想、去议、去讲、去练。只有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725700陕西省旬阳县金寨低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