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8141 浏览:823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布满魅力的学科。总览现行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于一炉。其中既有记叙文的正确流畅之美,也有议论文的雄辩气势之美,还有说明文的逻辑顺序之美。这些文章主题鲜明,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更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可以催发人向善避恶。因此,审美教育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倍受重视。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一些看法。

一、用美的导语,让学生感受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言简意赅、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导语,重重地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美的氛围,让“情”牢牢地吸引学生,为后面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美的导语,形式多种多样,或引诗文、或讲、或用悬念,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因文而定,要体现美的“感染性”的特点。例如,在讲授杜甫《登高》这首诗时,教师可把诗歌泛化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上课之前,教师可先请同学听一个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物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的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向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阔别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交集……然后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在无形中就使学生沉浸在这首诗歌创造出的悲凉、孤独、忧伤的情境中去。

二、用美的朗读,让学生发现美

古人说:“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自古以来,人们对吟诵、吟读非常重视。学习语文必须达到“神情理趣,耳与心谋”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一种通过读达到的审美境界。“导读”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诵读;二是教师利用配乐朗读,或听名家范读等形式。如通过多媒体手段配合画面,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使听觉与视觉完美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语文教师的诵读起示范作用,要有较高的水平才行。不可少,恰当的语气节奏也很重要。例如,古诗文的诵读注重的是停顿,散文的诵读更多的是情感的把握等等。在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境”与“情”,发现蕴含于字里行间的“美”来。再如,朱自清的《春》画面清楚,文笔优美。在教“春风图”时,教师应注重在语调和语气上进行指导;读“母亲的手”“青草味”“酝酿”处要重音,力求让学生感受嗅觉上的美感;读“清脆”“婉转”“嘹亮”时,要力求读得欢快,使人想起来布满青春活力的交响曲。朗读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真情体现。

三、用美的浅析,让学生领悟美

语文教师在浅析文学作品时,往往要在引导学生浅析文章的立意上下功夫。由于有些文章的立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假如没有有效的点拨和恰当的不足组配合,要达到设想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例如,在讲授刘心武的《十首足矣》时,对于十首诗的赏析,结合课文内容是比较轻易的。比如说其中之一的《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对母爱的歌颂等这些大众化的理解。但是只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其中还有其深刻的内涵需要挖掘。这就需要反复的诵读与品悟,使慈母的意象扩展成广义的内涵。这只是就单首诗而言。对于整篇文章的品读重点是对于“足矣”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唐诗浩如烟海,这十首,只是茫茫诗海中的一滴,为什么作者却说“足矣”了呢?学生们就会展开讨论,再读课本,抓准其共性,以中感受到人性的美是诗永恒的主题。

四、用美的练习,让学生创造美

带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终极是要实现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条重要途径是写。叶圣陶先生以为,写是一种技能,只能在反复的历练中方能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留意写的练习,或仿写,或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新知。通过观察和想象,把生活的水源引入课堂,把课堂拓展向生活,这样学生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在写作的练习中应留意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把发现的美记录下来。自然界中不乏美的事物,如江河湖海、花鸟虫鱼、山水树木等构成一幅幅美景,无不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在利用这些材料时,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融于其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是佳作。第二要确定好主题。文章的主旨是眼睛,是灵魂。好的立意即是成功了一半。曾有人说,不是世界太黑暗,是由于你被遮住了眼睛和心灵。我们应该有善良的心,有美的认知。这样才能感受美,理解美,并把美的立意传达给别人。作文要有积极的美的立意。鲁迅曾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前者说的是要选择美的内容,后者就是说要确定美的立意。第三要有优美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在平日中不断锤炼。这样才能言为心声,把自己发现的美很好地表达出来。古人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文句通畅优美,表达清楚生动是体现美的重要手段。诗歌尤其如此。凝练的语言,精美的词汇,优美的旋律,这些都是诗不可或缺的形式。生活中处处是美。罗丹曾说:“对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教育有着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专心挖掘,辛勤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