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0988 浏览:950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体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进展革新教学论文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设情境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趣味诱导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谈骨气》前,讲述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教《滥竽充数》时由南郭先生的故事导入。
2.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春》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3.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以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的《自嘲》诗导入。教《菜园小记》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导入。
4.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出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放映反映1998年抗洪题材的影视作品《惊涛骇浪》的片断,让学生以视觉上领略解放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胸怀。教《泰坦尼克号》(节选)时放映《泰坦尼克号》影片中杰克与罗丝在沉船后的生离死别的片断,再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5.图示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做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教《藤野先生》、《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狼》、《天子的新装》等文章时将课文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投影出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形式灵活多样,开拓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留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开发学生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塑造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庇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策略,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教材切入要有独创性。独到的切入点能创造想象环境,激活想象,引导多向思维,鼓励革新教学论文见解。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采用了这样的切入点:假如你要和他们交朋友,你最喜欢(A、鲁迅B、双喜C、阿发D、其他少年),理由。这一切入点有很强的独创性,一经出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独到的切入点带动了整篇文章的革新教学论文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的老师》(魏巍)一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其效果更佳。
2.课堂提问要有激活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捉住课堂设疑释难的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教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你以为南郭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结合课文和动画内容深入挖掘。他们以为:南郭先生是一个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具有自知之明的人;南郭先生是一个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多合乎情理的中肯的评价,是由于这一不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针对课文的理解,各类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木兰诗》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议题:你以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3.联想、感悟要有针对性。联想、感悟是最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教完《孔乙己》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教完《月亮上的足迹》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兴趣固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不足。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