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语文教学几个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8494 浏览:337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改新理念似一股清新的春风,为语文教学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精华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还有着着几个误区。

一、因夸大综合性学习,而迷失语文教学本性的误区。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目标、任务、以及学习策略。学科之间有交叉,但绝不可互相替代。我们不能把语文泛化,而当前语文课堂上泛化现象严重。这主要是因夸大综合性学习而忽视了对文本学习的现象。如有位教师上《雷雨》,先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断,接着又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整节课的教学只是联系电影进行浅析,讲了电影知识和电影的欣赏,就是没有涉及语文的练习,尤其缺少对人物语言的咀嚼品味;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大讲特讲剩余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俨然一个政治老师。。。。。。语文课上得五花八门,什么味道都有,就是没有语文味。我们一定要扭转这种作风。要知道,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语文形式是载体,上边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假如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忽视了语文形式,语文课就会上成艺术鉴赏课、民俗文化课、手工制作课。。。。。。学校中几乎所有课程的教材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编写的,教师上课也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假如教学中只着眼于内容,那么,数学、物理、化学也都是“语文课”了,这样,语文课也就没有独立开设的必要了。所以说,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在了解“写了什么”之后,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才是语文阅读课的较高层次和主要任务。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不至于异化为其他课。
二、因夸大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而不顾作者创作意图,由学生任意理解(曲解、误解)的误区。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为了夸大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而不顾作者创作意图,由学生任意理解(拔高、曲解、误解)。只要学生对文本有任何一个新的熟悉,哪怕这种熟悉是明显地歪曲或偏离了文本,都被老师视为一种革新教学论文、创造性的解读,老师不仅不进行合适的引导,相反还给予赞扬和鼓励。如学习《阿Q正传》,学生不对阿Q那种自甘屈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进行批判,反而觉得那种精神胜利法是可取的;学习《我若为王》,有学生漠视作者批判王权的思想,却以中读出了权力的重要,以为当了官就可以一呼百应,为所欲为,还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脱离文本的解读,是对作者的极其不尊重,是文学鉴赏的大忌。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理解作品虽没标准的答案,但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的界限,个体审美情趣必须限定在这个界限之内,超出了这个共同的审美界限,比如把哈姆雷特读成了麦克白或者李尔王,则说明了学生缺乏审美能力。老师应让学生知道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文本去理解作品,应该以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来理解作品。

三、因夸大学生的主动性而忽视教师作用的误区。

现在新的教育理念非常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比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容器的做法无疑是一大进步。因此,有些老师以备课到上课,乃至作文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再讲解浅析,而是提几个不足,学生讨论、回答一下,教师总结一下,一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看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的、跛脚的伪主体性。其病根在于教师只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明白,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即是忽略教师的作用,不要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老师授课对立起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共同完成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条件,学生对文本作用的构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解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解读经典文学作品,需要阅读者原有的知识积累来发挥作用,这种知识积累包括生活阅历积累和文化知识积累等。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文化知识。在这方面,老师的生活阅历、思想深度、审美水平明显优于学生,这样,他们就能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补充与文本相关的一些知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间隔,让学生能更快的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例如,学习《陈情表》,假如老师能把自己对亲情、家庭、血缘联系的体验融入对课文的讲解中去,学生就能在较高的层次上感悟课文,更快地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事实证实,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往往是靠教师对作品的出色讲析催化出来的。由此可见,那种片面夸大学生主体性而忽略老师的主体性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当然,我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留意不要又进入“满堂灌”和“教师话语霸权”的误区。
历史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往事物的过程总是曲折的,任何一项革新教学论文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疑难、困惑和偏差。我们老师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新课标的精华,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顺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