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导课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8930 浏览:340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导入新课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有启发性、感染性和教育性的导入策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笔者浅述如何充分运用课堂导入对策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对策

一、导课的熟悉

导课,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留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导课的作用,就要力求达到几下几个基本要求。
1、公道合情。公道,指导入符合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诸如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实际;合情,指导入设计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特点。教师设计的“导入”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中进行,并留意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智力等因素,设计出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易懂、易学、易理解的,乐意接受的“导入”。
2、简洁明快。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联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制约教学论文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切勿喧宾夺主。
3、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气力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索。
4、新奇别致。教师设计的“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做到“新、精、奇、巧”四个字。
“新”是关键。有新才受学生欢迎,才让学生留意,才让学生接受。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革新教学论文,只有教师的策略革新教学论文,才有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犹如“再好的佳肴,连续吃上几顿也会让人难受,口味大减,甚至反感。”这就要求“导入”形式一定要新,不能千篇一律。
“精”是本质。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起引导和激趣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入”的内容上一定要精练,不能繁杂冗长。
“奇”是吸引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最为明显的心理特点。“奇”能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
巧”是要求。教师的“导入”要有悬念,要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热情地介入学习的兴趣,培养努力探讨,勇于革新教学论文的能力。
5、因文制宜。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应针对不同文体应有所区分: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导入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气力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索。

二、导课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调动。

创设情境即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多媒体、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南方,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欣赏过雪景,因此我首先用幻灯片放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先以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面,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这样,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布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怀格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以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述故事、增加趣味

故事导入就是用与课文有关的典故、笑话、传说、寓言等引出课题的一种导入策略。以故事开始,讲者动容,听者动情。如此导课,既能以情动人,又能增加趣味性,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例如教学《竞选州长》时用这样一则故事导入:一次马克?吐温与当时纽约州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因此见到马克?吐温劈头就问“马克?吐温,你的小说很成功吗?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里的最锐利。”马克?吐温微微一笑,说:“尊贵的先生,我了解的和你不一样,我以为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那么厚,而你的胡须竟能刺破它钻出来,能不锐利吗?”故事引起学生阵阵笑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师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竞选州长》中去。

(三)承前启后,串联导入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练习。承前启后,串联导入,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索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留意,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以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四)背景先容,以情。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有效方式。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或与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是写作的触发点,如《师说》;或因节选而必须交代背景情况,如《守财奴》、《鸿门宴》等此类文章就适合采用回顾历史、讲述背景的方式导入。或因时间间隔而难以理解的情况,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先容当时的背景:“1927年,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很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转变近况。因而内心苦闷、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疑问是探讨新知的导火索。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调动学生的求知。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以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索不足。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留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索以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岳阳楼记》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以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留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不足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不足阅读、思索,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六)温习旧故,引出新知

“温故而知新”,即通过温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如在教学《背影》之前,我曾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篇文章写父母亲的、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写的,体裁回忆录,写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自清写的散文《背影》,只是人物由母亲变成父亲,体裁变成了散文,语言风格与《回忆我的母亲》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这种导入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对象眼前也会采用不同的导入策略。语文教师应留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导入新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士梅.浅谈中学语文导语设计的特点和运用策略.《现代语文(教学探讨)》.2007年第2期
[2]、陈家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十法.《西部科教论坛》.2008.09期
[3]、何鹏.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导课技能及案例浅析.
[4]、党晓丽.《论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类型设计》《科技信息》.2007年10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