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5871 浏览:211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形象导入,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三峡》一文,先播放一段长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长江三峡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创情境,引发思维。教育心理学探讨指出:青少年一般是依靠感性熟悉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七根火柴》一课时,当讲到无名战士要我转交火柴之后,看到无名战士的死,“我”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要求学生在瞪着、迸射、果断等词语下加着重号来认真感受并提问:瞪着、迸射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射出、发出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擎”字又包含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以录像中感受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我”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对火柴的珍惜,以而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三、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情境再现,以境情。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课文揭露了普鲁士士兵的侵略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明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如老师过渡:“韩麦耳和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样呢?”这时,通过大屏幕放映普鲁士士兵操练行为的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野蛮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的谴责,愤怒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制造气氛,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实,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它,无疑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