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反思智慧提高解题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8232 浏览:328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培养良好的深思习惯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理念,对于数学学习的效果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教师采取多种策略来激疑促思,但是能够主动深思的还仅限于一小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等待老师的提问,被动地深思。对于回答不足,很多学生只是关注结果的对与错,至于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去多想,对于别人的想法充耳不闻,长此以往,深思不足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调查探讨中我发现,面对不足,学生不知道以哪里入手深思,怎样去深思,深思什么以及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深思;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因为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的这种策略,因而也就不听了。这些因素极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进展,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内在的、潜意识中的历程,如果教师不注重挖掘这些思维的源头,不创造机会让学生将自己心里的这些内隐历程用语言加以表达和交流,学生就不可能了解和掌握获得这些的策略。没有策略,思维无序,影响深思的效果,也谈不上养成善于深思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养成会深思、善于深思的好习惯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反思活动可以解决这个不足。反思不同于指向他人或他物的对象性思维,而是反过来针对自身进行深思并监控自己的行动。反思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历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历程,在认知冲突或同化的历程中获得新的经验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暴露出自己潜在的深思历程,长善救失,逐步提升深思能力,养成善于深思的好习惯。出于这个想法,我选择了通过反思来培养学生善于深思的习惯。

一、即兴生成促内需,激发反思意识

即兴生成反思是指在学生有突出体现时即时进行反思,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深思的价值,激发深思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小数除法中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这部分知识时,一个学生说:“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就比被除数大;反之,商比被除数小。我是这样理解的: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补充:应该是把同样多的东西平均分,否则就无法比较。”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这里的一个数还应该不包括‘零’,因为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抓住这些闪光点,我先让同学对这个不足进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反思:“他们想到的这个不足我为什么没想到?”“通过这个不足,我有什么收获?”在学生的反思中,一方面让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深思不足所带来的自豪与成功,另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了深思不足的角度和策略,使他们能在后面的学习中思之有道,思之有法。

二、课堂特设抓时机,提升反思主动性

即兴生成反思主要是借助学生的亮点来引导、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课堂特设反思是通过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设定的反思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对自己刚才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能力水平等进行回顾性反思,据此调整目标,使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由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方向,使后面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目的性。
课堂特设反思应注意以下几个时机:

1.学习新知时的反思

数学知识零碎,如果前后不联系,犹如一地珍珠无法成串,学生就很难识记和掌握。面对新知识,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入手深思、深思什么,因而采取了观望等待的态度。究其理由,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深思的策略。在这个环节设置反思,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可以以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思,利用学习策略的迁移深思,联系生活实际深思。掌握了这些策略,深思才能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教会学生通过反思设计出一根主线,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以便进行有序的收敛与发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作用》一课时,学生对于用分数说明小数的作用不好理解,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们打算了解小数的什么知识?”学生很踊跃,“小数的作用、读写法、数位……”又问:“你们怎么想到了这么多内容?”生答:“原来整数就是这么学的。”我即时肯定了这种利用旧知牵移的好策略,又问:“你们打算怎样探讨小数的作用呢?”不足一出,有的说可以查书,有的说听老师讲,其中一名学生说:“我觉得可以用整数、分数来探讨小数。”我立即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该生说:“因为小数、整数、分数都是数,可能有联系。”抓住这个时机,我让学生反思:听了同学的想法,对你刚才的深思有什么评价吗?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能有依赖性,要自己动脑筋深思”,“知识之间有联系,可以用旧知识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

2.互动交流中的反思

反思学习也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由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一方面让学生暴露思维历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以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如《找规律》的例1:盆花按一蓝一红的规律摆放,问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用符号、文字表示,用除法计算以及根据奇数偶数判断等多种策略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哪种策略更简便,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体验到符号化的思想策略,分享了他人的思维策略、学习成果,在自我反思和比较评价中优化思想策略、学习对策,实现智慧共享,而且也以中体味到反思的价值和策略。

3.解题的反思

教师在解题或教学历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制约历程展示出来,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教师要用数学启发法讲解概念的概括,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以解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不足,提出不足。不足是思维的核心,以提出不足历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没经过深入的深思是提不出好不足的。在例题教学中,要经常以解题后的反思出发,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并及时表扬同学们敢于猜想的精神。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点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推动知识的正向迁移,提升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而深入地深思不足,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点,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以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以而推动知识的正迁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