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近现代史谈基于生活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33621 浏览:1491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学改革,即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历史和在生活中寻找活的历史,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生活化;教学改革
1002-0845(2012)12-0039-03
近年来,生活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取向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形成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容易掌握的具体措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纲要”课教学生活化应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使这门课程与生活世界相链接,诠释生活,指导实践,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根据近年来在 “纲要”课教学中的体验及思考,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纲要”课生活化教学的有效介入

众所周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与个人年龄、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程度有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直接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成长当中不可避免地有社会阅历少、对历史缺乏真切了解等弱点,不少学生还会因为在认知上的误差割裂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失去了对历史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要让“纲要”课打动学生就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记录,也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教学本身就具有现实价值。“纲要”课的这一特性恰恰与教学生活化的理念相吻合。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纲要”课要打动大学生的现实途径就是把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生活打成一片,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使历史话题与大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密切链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现“纲要”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介入。
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现实社会发展动向的把握,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经常关注甚至是感到困惑的重大社会问题,教师如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解析这些问题的发生和出现,就能解除大学生的困惑。这样做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封存在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活跃跳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教师在解析社会热点问题时,首先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现实生活对受教育者的最大触动就在于其真实性。“纲要”课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教育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因此,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来实现“纲要”课教学的生活化介入,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教师要尽量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背景入手,把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大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断章取义地介绍一些历史背景故事或史料资料和历史故事,以影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政治说教,不仅损害了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而且也丧失了对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效果。其次,必须从情感上走进历史。历史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现实问题导入“纲要”课教学,应注意把大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使他们从情感上走进历史,通过体悟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体现的情感,如家国兴衰情和民族爱国情等,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不断走向富裕的新时代,很少有历史上的我国曾有的贫穷与苦难的切身体验,对我国近现代屈辱与苦难的历史感受也比较浅薄。教师可选取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令人感到耻辱与愤懑的人物与事件,让学生从情感上走进那些屈辱的岁月,做到情景交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逐步达到“两个了解”的要求。

二、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纲要”课生活化教学课堂的创设

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在相对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自我意识较强,趋同意识淡薄,很难接受结论式的灌输教育。体现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大学生对很多历史和现实问题往往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以及蜻蜓点水式的“联系实际”,愿意在多元的论证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形成观点。对此,“纲要”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生活化教学课堂,将历史知识赋予生活的内涵,注重在生活化情境中,丰富大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建立多元性的历史解释框架,教会和引导大学生理解历史逻辑,进而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创设生活化课堂: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在中学时已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过系统的学习,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事实、重要事件和人物较为熟悉,而“纲要”课教材在编排上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内容进行了过滤筛选与选择性诠释,加之文字表述过于纯粹,在满足大学生对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要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停留在讲述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或只是增加一下知识和理论分析的深度,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纲要”课教学内容设计上结合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兼顾“生活化”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展现内容。
(1)历史人物专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既有较多被肯定的历史人物,又有较多被否定的历史人物,还有争议性很大的历史人物。教师可选择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具有可比性、富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如李鸿章;等等;进行专题教学。
(2)历史背景影视再现
教学内容仅来源于教科书会使学生产生“视听疲劳”,也制约了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影像,通过历史背景再现,通过“让历史自己说话”,使学生了解到色彩斑斓的历史活动,弥补认识盲区,提升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如讲到1945~1949年这段历史时,可插播电影《建国大业》。《建国大业》在鲜活的历史场景中再现了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的进程,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可深刻感受到所学的内容。
(3)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纲要”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是各种各类革命纪念馆、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各种重要会议会址;也可以是革命先驱故居、旧居和博物馆等;也可以是红色文献、红色歌曲和红色诗词等。教师在讲授 “纲要”课时,可以穿插与各章节紧密相关的红色资源,就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特点,以专题报告或讲义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
(4)区域史或地方史
“纲要”课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把教材上的内容介绍给学生的层面上,因为教材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需要,而区域史或地方史可以从不同侧面真实、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历史的面貌,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纲要”课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区域史或地方史,通过发掘本地区历史资源,拉近大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即用空间的“近”来弥补时间的“远”,并借此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的信念和动力。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尽可能设计成与大学生的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专业学习、个体具体的生活及与职业相结合的课堂情境模式,以求充分唤起大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纲要”课教学中应超越传统意义上的 “灌输”和“说教”模式,多运用参与、交流和探讨等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专题教学法等,以满足学生了解、思索、创新与实践的需求。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如演讲、答记者问、互动交流和故事会等,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体现“权威意识”和“中心地位”,甚至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知识或道德上的优越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的和交往的关系,使师生在教学中实现彼此的共识与认同。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关系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展示给大学生,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关系,建立起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宽松氛围,让学生从情感上走进历史,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汲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让他们养成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传统“纲要”课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依赖一次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掌握程度,养成了部分学生在“纲要”课学习上的功利性行为,如上课逃课、实践缺席、考前突击等,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更强调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因此,“纲要”课教学评价应从课程实际出发,在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既进行知识评价又进行价值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价值评价,则应加强与团委、学生处和学生所在分院的合作,加强与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考查学生,对大学生掌握国史国情的程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进行了解,进而考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否接受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即“三个选择”),最终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出现,并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5.创设生活化的技术支持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时性、丰富性和选择性等特点,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对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广泛而持久,因此,网络也是“纲要”课教学不可忽视的渠道。“纲要”课教学要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构建网上教学平台,使“纲要”课教学向大学生的虚拟化生活延伸。“纲要”课教师可将课堂搬到网络中,通过教学平台上虚拟课堂的即时互动,使大学生接收在普通课堂上无法掌握的教育信息。同时,教师还可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大规模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共鸣。还可以构建网络历史教育的知识库、专题博客和专题播客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有效利用、MSN、E-mail、微博等,与大学生直接进行沟通,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各种疑问,并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网上交流和讨论中。

三、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历史:“纲要”课生活化教学向校园的延伸

校园生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纲要”课教师要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管理者一道利用校园内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历史教育环境,使“纲要”课的教学向校园生活延伸,把“纲要”课教学渗透到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1.学习和了解校史和课程史

“纲要”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和邀请老教师返校演讲等形式了解和学习本校校史、学校的课程改革史等,还可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史如科技史、艺术史等的学习中,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历史。

2.指导校园实践教学

教师可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红五月红歌会”、“红影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演讲、“让历史告诉未来”等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3.营造校园历史教育环境

大学校园以及各种人文景观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无形中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时刻受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引和精神感召。“纲要”课教师应积极做好环境育人工作,指导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美化校园活动,如校园雕塑、名人雕像和各种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对全校师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及传统历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校园环境充满历史的符号和载体。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