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近现代史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若干深思如何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8490 浏览:248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完整、准确及有权威性和原则性地对近现代史上重大问题给予表述,这是“纲要”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点。在具体的“纲要”课教学实践中,应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程之间、历史专业课、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与教材之间的若干关系。
“纲要”课程教学教学思考 基本点 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及其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作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文件精神和领导人的讲话为依据,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相关关系和问题,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下面笔者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纲要”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点

1.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

“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它不是单纯的历史课,更不是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而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为国家为民族刻苦学习的信念。因而“纲要”课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各个方面都去作详尽的、展开的叙述和论证。“纲要”课程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是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以及接受历史德育教育。

2.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问题的表述,要完整、准确,有权威性和原则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目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党性原则对待它,而不能像历史专业课哪样进行一般的历史知识、历史智能传授和历史学术探讨。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基本问题的表述,我们应当讲政治讲党性,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遵循党代会、全会和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文件精神,同党保持一致。对于基本理论、基本经验的表述,要有权威的根据,并努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警如,对于1921年党成立到1945年七大之前有关党的活动历史,应当按照《关于党的若干历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史问题决议》上的结论表述定性;对于建国以来,包括对“文化大革命”、及思想的评价应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定性为依据;当前,讲授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时,应以党的十七大总结为准。另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和否认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历史功绩的观点,我们不能进行纯客观的介绍,而应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旗帜鲜明的帮助大学生划清重大历史是非的界限。

二、“纲要”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产物,对其教育功能寄于厚望。要上好这门课,提高其实效性,就要增强该课程教育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1.“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就“纲要”教学与中学近现代史教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不是孤立的、断裂的、越过的、重复的和阻碍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利用与补充的一体关系和梯进型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应克服第一关系的心理障碍,寻找科学有效的路径实现第二种关系的衔接。
中学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分初中、高中两部分,共4册教材,62万字。因此,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经历中学6年系统的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尽管因高中阶段的过早分科造成文理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了解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来讲,是基础?是包袱?还是阻碍?据反映,看到“纲要”课程的名称,学生的本能反映一般是“这门课不是学过了吗?”有的任课教师,长期脱离或没有经历过中学教学环境,对中学近现代史教学不知道不熟悉,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往往反应极端,教学无的放矢,把原本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贯通的“纲要”教学,看成是高校大学生新增设的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其实,“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一体性、梯级、递进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以“纲要”课程的学科性质作为楔入点和突破口,使用回忆式—再提升—再定位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动共同回忆中学课本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既有知识进行重新定位,使课程从局部的“一人一物”“一时一事”逐步深入,提升、直至对脉络与规律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解决学生对“三个选择”认识的困惑。高校师生对待“纲要”课教与学态度、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中学历史知识在“纲要”学习中所起作用的差异。
2.“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由于课程属性的差异,“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不同,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历史相关学术研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历史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公共课则要求学生大概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侧重于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纲要”课程中的“纲”中之“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二是“泛化”与“碎化”问题的差异。无论是“纲要”课程,还是“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从表象看两者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中国近现代断代史。然而“纲要”讲授的“主要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单一,线索明确。“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但讲政治革命史,还讲经济发展史、文化发展史等凡是历史上发生存在的事件过程。所以,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选择和对其有针对性的“高度浓缩”,重点突出其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内容,以确保收到“纲举目张”之效。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