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学生巧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9717 浏览:352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从事语文教学这十年以来,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阅读文章时走马观花,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读,也就不能深刻地挖掘出作品的精髓,那么阅读教学的意义也就被抹杀掉了。到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 精选优质图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教师在让学生阅读之前,必须精选图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有一定的阅读价值的图书供学生阅读。在精选图书的基础上,科学安排阅读形式,实现有效阅读,让每本图书都能发挥它的价值。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阐述一下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1 利用课本教材进行课内阅读兴趣的培养

可以通过优美的导入语、抒情的歌曲、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开启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讲《月亮的足迹》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很多关于月球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觉得月亮真的很神秘,也就有了探索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此产生。再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让学生欣赏,那种动人的旋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接下来对全文的品读奠定了感情基础。

1.2 利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本上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他们能随时随地、方便地读到他们喜爱的书籍。笔者在教室和楼道里为学生开设了“图书角”,在书橱上有为他们并推荐的优秀的报纸和杂志、经典的文学作品、最时尚的科普读物,如《》《思维与智慧》《读者》《你在为谁工作》《诗集》及国外的名家大著。学生随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课外阅读,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素养。而且笔者会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还有了争读优秀作品、比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当然大量的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少留重复性没有意义的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
2 巧妙组合图书资源,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感受自然之美。首先明确它们的相同之处:文体一样,都是借景抒情的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前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后者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其次要明确它们的不同点:前者通过五幅画面来描绘春天,后者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描绘所见到的山水的景色;结构不同,前者以总——分——总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总——分结构。
还可以把《春》和《海滨仲夏夜》作比较,读《海滨仲夏夜》要紧紧抓住一个“变”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描绘活动中的景物,展开想象。作者较多地描写了春景和仲夏之夜的细节差别,通过比较春天的草、花、风、雨的横式组合与以时间的变迁为线索的组材方法的不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和意,从而达到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目的。
3 感悟图书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那么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挖掘出作品的精华,体会主旨,使学生读有所获,教师就应该着重培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养学生的语感。

3.1 指导朗读技巧,品味图书中作品的内涵

教师在选择篇幅较短的文章尤其是诗歌时,应该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用多媒体播放海燕飞翔的真实画面,从而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理解四个主人翁的不同形象时,笔者找了四个学生,分别把写它们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通过对比很轻松地就能说出各自代表的形象。还有就是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学生反复地大声朗读后都能准确地说出其含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掌握主旨。

3.2 丰富手段,形象感知

多媒体引入课堂也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直观展示相关信息,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理解文本信息的主要内容,深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表象的形成。比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从网络上下载了音画作品《水调歌头》,上课时用多媒体将其展示给学生,学生听着那泉水般清澈的歌声、委婉动听的旋律,很容易入情入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些动词的运用,与《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桔的动词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动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背影》的“走”“探”“穿”“过”“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桔的艰难过程,强烈地表现出父爱,可以给人最深的印象。只有这样比较,才能清晰地认识到重点词、句、段的真正作用,才能积累得更多,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4 进行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阅读时,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最好的消化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指导,不论是纸质图书阅读,还是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都应进行科学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泛读、检索式阅读、全面阅读、提问式阅读、细读、精读、诵读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不同需求下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得以获得所需求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感悟的空间。除了做到这一点以外,为了使学生在考场上做阅读题不再愁眉苦展,语文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文体知识、修辞方法的作用、赏析句子和词语从哪里入手等,这样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之后,学生会觉得做阅读题也不只是要凭积累、凭感悟,还有一定的技巧可循,那么阅读能力自然也就会有所提高。
5 通过对比专题图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能由此及彼地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提高对语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进而大大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如把《故宫博物院》和《松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从形式上看差异很大,这样更能突出各自的特点。《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介绍建筑物的典范,通过它可以总结出写这种说明文应选用空间方位顺序,找出立足点,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而学习《松鼠》则可以指导学生写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时应抓住其主要的特点,运用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多运用描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把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表达出来。
授人以“鱼”利有限,授人以“渔”益终身。在进行新课标语文教学时,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想说、会说;让学生在思考中比较,在比较中探讨,在探讨中增长才干,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还会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也会更深入地钻研业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升其文学素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教师常抓不懈,适时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李双庆.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2(21):1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