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格青少年品格教育理由与对策学位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21452 浏览:95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品格教育教材存在的基本问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大学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青少年实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品格教育的视角来分析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系列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各级教材的德目设计既有重叠又有盲区,既有交叉又有断层,既有错位又有越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既有渐进性、系列性不强的问题,又存在衔接性不够的问题。所以,对各级德育教材的德目设计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在实施品格教育的工作中用好用活课程教材,从而真正实现对青少年品格教育的目标。

二、对教材德目设计的建议

1.系统地构建德目内容体系。品格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德性品格的目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依托于一定的知识内容体系,要构建品格教育的德目内容体系。而在对现行使用的德育系列教材德目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德育教材的德目内容存在着衔接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有越位、缺位、倒挂现象,不能突出德性品格培养的循序渐进性的根本性问题,这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稳定的德性品格的养成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要系统地构建、完善德育教材的德目内容体系。首先得以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在确定了组成品格教育内容的各要素或组成部分之后,科学、有序、有条理地在各个学段教材中构建能实现品格教育目标的德目内容体系。
2.逐步地深化德目体系内容。品格教育的德目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遵循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和道德水平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具体确定符合每一个发展阶段规律特点的德目内容和任务要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目内容和要点,而且更容易产生内化作用,巩固该学段的德目内容的学习和形成该学段要求的德性品格,从而促进后一个学段的品格教育的开展实施,逐步有效地实现品格教育的目标。
3.以关键点架构德目内容体系。关键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体生命都会经历关键期,在这个短暂的“关键期”里,由于个体某方面机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此时,他会很轻松地获得与此机能发展为基础条件的某种知识、技能或能力。个体品德的发展也有其关键期——儿童时期。此时注重对儿童的德性教育培养,很容易让其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德性品质,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在建构品格教育教材德目时,应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尊重各学段学生的规律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教材德目,这样才能做到按科学规律进行教育,牢牢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有效地实现品格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三、品格教育方法创新

1.启发诱导,培养学生“道德力”。品格教育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性品格,但教育的过程并不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只管一味地往里面灌输。用德国教育之父洪堡的话理解就是:教育要去唤醒学生的内在的能力,主动性。也就是说,品格教育在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是“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在面临多元价值取向时能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在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启发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发展道德力——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等。“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的道德力得到了发展,他会自觉按正确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内心“慎独”、“自省”了,达到了道德自律的水平,就可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精神的真正有道德的人。
2.适当的道德灌输。人的德性品格的形成发展也是经过知、情、行几个过程。品格教育的实施也是从“道德认知”开始。人的本性天生如何,“人性本善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已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对于“善”与“恶”的观念的认识,绝对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要通过对于什么是善与恶的知识教育才能获得。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品格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性品格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道德灌输教育,即在学生内心的需要、学习动机被激发、唤起了以后,再给以其适当的道德知识灌输,引导其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思维判断,从而接纳吸收内化道德知识。
3.适当的实践教育活动。目前,我国仍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作为培养学生德性品格的教育方法,形式单一。这是难以达到品格教育对学生德性培养的真正目的的。所以,实施有效的品格教育必须要依托于有效的教育方法,那就是应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广泛深入的品格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通过实践教育活动,能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创新,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难以企及的。
德性品格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实际。个体主动积极地按要求去践行,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稳定的德性品格。
参考文献:
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蒋一之.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月蓉.耐人寻味的资优行为 独具魅力的品格教育[J].上海教育研究,2011(6).
课题项目: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批准号:Hr201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