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学分制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探微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8114 浏览:255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改革必然引起课程管理的相应变化,厘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概念,明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内容,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才能在学分制下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成人高等教育成功推行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
1009-4156(2012)12-033-03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广泛地施行了学分制制度。推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将引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系列的变革,诸如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后勤管理、考务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寡、结构的优良关键在课程管理。质言之,加强课程管理是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路径。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本文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普遍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对课程管理进行一些先期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概念解析

(一)课程管理

目前,对于“课程管理”这一概念在使用上存在较大的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差异。差异集中表现在对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关系的认识上。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课程论包含于教学论,课程管理亦为教学管理所取代;另一种观点则以为课程与教学有联系,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含义甚至比教学更为宽广,课程管理涵盖教学管理。从中可以看出,其实对课程管理认识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课程理解的差异造成的。目前,国内外的课程定义繁多,不同的课程工作者对课程的理解分歧较大,西方有学者将课程的定义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排列出七大类型,最广义的课程包含学生所具有的全部经验,而最狭义的课程则指个体所修习的科目(如“英语”、“代数”等)。根据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认识,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包含三个子系统:课程生成系统、课程实施系统和课程评价系统。相应的,课程管理也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要实现其办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以课程系统为依托和,通过教师、课程和学员多向互动与对话,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员的知识和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员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和质量,而要使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课程,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就是指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依据教育的方针政策、成人教育办学的特点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有针对性地全面实施对课程的管理,以使课程的数量充裕、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主要包含三个领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生成系统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实施系统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二、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内容

学分制作为一种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员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年制相比,因其具有管理上的灵活性和人才培养上的弹性、多样性、适应性等特点和优势,更能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职性和成人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个性化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时展的必然选择。课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决定学分制下是否有课可选、课程的内容质量、课程的结构水平、课程的实施效果等方面重要的因素。在学分制下,课程管理的内容是什么,是一个首要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生成系统管理

选课制的核心在于“课”,关于“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较为匮乏是个现实,学员经常是无课可选,更遑论优质的课程资源。而充足的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是学分制、选课制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而通过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为课程资源的生成、整合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已成为课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要研究课程的组织和结构。良好的课程组织和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和成人学员学习的规律,又要给成人学员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性和学习热情。具体而言,应着重考虑课程安排的弹性化和课程设计的模块化。
不论是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还是课程组织和结构的问题,它涉及的都是课程生成或者说课程编制问题。从课程编制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以学院或学校为单位的课程编制。国外研究显示,课程编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激发广大教师和管理者认真进行课程编制的积极性,以相互协作的方式来编制课程,课程生成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有效的课程管理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在不同意见之间建立对话和协商机制。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尤为重要的是应创设合理的制度、搭建对话平台,既让成人学员有机会参与到课程计划生成中来,又使教师有充分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使理论和实践能够达到协调统一。这就要求课程管理者除了要具备在不同意见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还要有较全面认识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系统管理

由于学分制背景下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课程,制订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因此,科学、合理地选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选课过程的管理就成为课程实施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人们普遍认为,学分制为成人学员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进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解决工学矛盾创造了条件,但若缺少指导,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就难以达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行导师制:学校配备专门的导师指导成人学员根据专业、自身特长、职业意向和个人兴趣制订修业计划、选修课程;导师从人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并随时根据学员个人情况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但问题的关键是导师制如何构建?如何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特别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成人学员导师制的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比如,导师的遴选、导师工作性质和地位的界定、导师任职资格审查、导师职责的规范,等等。出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考虑,每门课程应限定一定的“学额”。这就要求课程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理性选课。既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同时又规避学生盲目、随意地选择课程。体现在选课中,就意味着学生在选定一门课程的同时也应承担一份责任:必须认真修习、中途不能随意退选。此外,还应编制较为详细的科学选课指导书,以便在学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选课教育和指导。总而言之,学分制课程实施阶段的管理重点是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促使学生合理、科学地选择课程。

(三)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课程评价涉及三个问题: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课程评价的管理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组织人员、提供财力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来展开。在课程生成阶段,主要评价教师所生成的课是否有价值,并体现学术性和适应性(是否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和需要)。没有学术性的课程只能作为课外学习的内容,不宜进入课堂;同时,缺乏适应性的课程也难引起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对于院系和学校制订的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应着重评价它们是否符合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成人学员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的要求。对于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试考评制度,评价成人学员的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要做到既严格考评又形式多样,考核和实践相融通、开卷和闭卷相结合,要注重过程评价,使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不论是课程生成阶段还是课程实施阶段都应创造条件让成人学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并且做到评价以“育人为本”。

三、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特点

(一)课程管理内容的复杂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在职性等特点,在学分制下,成人学员将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自主地选择修习课程,在课程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元化的取向,这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开设的课程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这就使得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内容和领域大大地拓宽,具有复杂性,是一个庞杂的、蕴含着相互关联的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课程管理层面来说,包含对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课程评价系统的管理;从课程管理的因素来说,包括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课程发展的管理。仅从课程发展管理来说,又包含厘定课程目标、充裕课程数量、优化课程结构类型等。

(二)课程管理情境的多变性

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情境的多变性主要是由选择的多元性带来其课程发展情境的多样性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程问题来源的不同带来较强的情境多变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理论课程探讨的都是普遍性问题。而实践中出现的具体课程问题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因此,课程管理中要明确问题出现的环境,准确抓住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制订适合特定情况的管理计划。同时,更要积极鼓励课程参与者发挥他们的实践智慧,让他们在积累的经验中,逐渐探究符合情境的行动方式。其次,课程发展的外在环境具有多变性。成人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较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成人教育课程置身于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科技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中,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发展变得更具多向化,给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不可测因素。最后,成人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和在职性的特点,也使成人课程发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三)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主体是一个多层次、多角色的复杂系统,各层次课程管理主体之间合作互动,形成一个课程管理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管理人员、院系课程管理人员、成人教师、行业企业代表、成人学员、课程专家等。这些课程管理人员,因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担负的职责不同,以及与学校课程的“距离”远近不一,致使他们影响学校课程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方法和程度是不同的。这里着重要强调和说明的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代表和成人学员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成职业岗位需要,发展的潜力如何,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咨询建议作用。学生在课程管理中作用常常被忽略,这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中尤为突出和明显。事实上,所有的课程革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尽管“很少有教育者认为学生是改革的人。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也会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如果学生们发觉这些要进行的课程活动与己无关的话,他们将不愿意参与”。因此,应建立合理的机制,让成人学员参与到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四)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服务和协调”

传统的学年制是一种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年制下,高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基本上由统一规定,各高校很少有自主权。因此,学年制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各高校“依纲照本”,根据规定检查教学的情况、教学的进度,组织课程考试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课程管理的范围较窄,课程管理被教学管理所取代。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控制与执行”。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和超越。可以说,学分制的实施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灵活性、开放性、竞争性、兼容性、选择性、自主性、目标性,是这种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管理制度的特点。学分制给课程管理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它的弹性化、多样化、复杂化和非线性。由于学分制淡化专业、没有年级划分,因此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修习功课,这使课程管理难度加大。并且,为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需要,在学分制下,高校需要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本校师资情况生成课程、开设选修课,这样课程管理便涉及课程编制或者说课程生成领域,课程管理的范围扩大。它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诸如应开设什么内容的选修课、由哪些教师来开设、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和选修课的考评等。课程管理的这些变化必然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高校为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条件(技术手段、物质条件、咨询服务等)和协调各种关系(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等)。因此,学分制下课程管理不再表现为“控制与执行”,而表现为“服务和协调”。
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必将带来课程领域的重大变化,使得课程管理更趋复杂、多样和精细化。因此,加强课程管理就成为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要做好课程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课程管理的内容和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当然,在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需要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学分制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管理的规律和要义,从而能够在课程管理中更有适切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KA103020)]
[郭中华: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