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感受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4147 浏览:1084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及社会性发展,并给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逐渐成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为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品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同时加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程度

首先,教师应树立专业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促使自己更大、更快的进步。平时多观摩教学,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长处,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已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认真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法创新

1. 结合社会实际,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祖国的新面貌,促进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的美与丑,真正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与重要。比如,向学生介绍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探讨道德的约束力与重要意义。认识到这一事件中道德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其产品就应该让消费者放心,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2. 不一味的灌输,而是与学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世界为出发点,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真实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从而创设一种学生乐学易接受的学习情境,灵多种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今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老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积极向上的爱国或立志类影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对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
4. 情境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和发挥情感功能,使小学生加速对所学知识和观点的消化,促进信念的形成。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也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教师用诙谐生动、形式多样的语言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诱发学生的求知,达到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与社会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另外,可以组织学生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再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他们形成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5.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教学时,以学生的自身生活为基础、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尽可能地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本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把道德规范和要求寓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他们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教育内容应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其今后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个体性格。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教师要把如何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通过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