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用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2411 浏览:98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皮亚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核心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应努力变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设情感情境,提供情感支持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可以发现,任何课堂教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和情感基础之上,学生如果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其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必须做到积极回应,这种回应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上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小导师”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中来为同学释疑解惑;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交流不同的学习看法,敢于质疑。那么,在如此“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仅仅是得到知识,同时自身价值也得到体现,自身人格也得以提升,更使得学生体会到爱的教育。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想想12÷1/3可以怎样算?你一定行!”看似简单又朴素的开场白,传递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了解和信任,渗透的是一种理念与方法,强调“以前学过的知识”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提醒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唤醒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快孕育而生,提出用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正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触及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才会如此高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

兴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的客观成效。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一旦形成,学生学习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捕捉那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具有亲和力的、形象生动的、具象性的知识,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具备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习不再乏味枯燥,让课堂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热衷参与,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毕竟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通过故事的启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时,就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教师说:“有一天,森林里有两只长颈鹿在一起比个子,一只说我高六点五三米,我是老大!另一只说我高六点三五米,我个子比你高多了,我才是老大!它俩为个子的问题一直闹到了森林大王老虎那里,老虎大王也一筹莫展,你们能帮帮老虎大王,也帮帮这两个长颈鹿兄弟吗?看看它们两个到底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你的说法一定要让所有动物们信服哦!”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于小数比大小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迫切地想帮忙,从而展示自己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折现统计图”时,教师可出示投影某游乐场一个月的营业额的记录统计图,问:“通过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这家游乐场每个月哪些天的生意最好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问:“除了这幅图,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过这样的统计图?”这个时候,学生发言的被激发起来,纷纷表示自己曾经在诸如报纸、杂志、小区报亭、电视上等地方看见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折现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如此一来就不会对新知识有陌生感,对折现统计图的学习大大增大。
在教学“反归一应用题”这节课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如有的学生得到如下信息:1千克黄豆能做出4.5千克豆腐,如果要做200千克豆腐,需要多少千克黄豆?等等。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收集来的素材,对于这种来源于学生自身收集的素材,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同时学习资料来源于学生,也就意味着来源于生活,让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更密切。

三、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宽松氛围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认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在探索共研、合作交流中使各自的情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先出示与侧面积相近的空心纸筒和实心圆柱各一个,然后问:“请猜猜哪个圆柱的侧面积大?”当学生为哪个圆柱的侧面积大而争论不休时,教师请学生拿出这两个圆柱,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学生用剪刀把空心纸筒垂直剪开,展开后发现是一个长方形,用尺量出展开的侧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侧面积。实心圆柱不能剪开,怎么办呢?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将前面展开的硬纸侧面重新围起、展开、再围起……让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再用绳子测量出实心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后,求出它的侧面积。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以下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问题二: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
问题三: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
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互启互惠,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宽松的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动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动手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这一实际操作的过程来感受数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学、感悟数学,从实际动手中去理解数学,激励他们通过动手完善脑子里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质,教师可提供已经准备好的三角形架子(用三根木条钉好),让学生自己拉扯,通过实际拉扯,学生会发现它怎么拉都不变形。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用四根木条钉好),也让学生去感受一下,学生会发现这个四边形可以任意拉动。这个时候可以启发学生,问你有办法让这个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变得稳定吗?有学生想到在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看一看、拉一拉,他们就会发现,变成三角形后的框架就变得异常稳定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中学会思考,使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教学还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句话,只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认真组织实施,就能追求高效课堂。
(责编 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