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官本位“官本位”意识原因、危害及教育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10056 浏览:364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同时,社会资源配置、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一元化的用人制度也是该群体“官本位”意识形成的直接社会根源。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社会的公平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弱化大学生群体的“官本位”意识,大学需要建构造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相统一的大学文化内涵,创建生存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要增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关键词]大学生
官本位
思想政治教育
[]A
[文章编号]l005-5843(2013)01-0036-04
“官本位”是一种崇尚权力与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官本位”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传统文化在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近年来的“替子跑官”、“考公务员热”,都真切地反映出“官本位”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受社会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官本位”思想正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探究大学生群体“官本位”意识形成的深层社会根源,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

(一)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顾名思义,“官本位”就是把官衔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价值并确立各自的地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把是否为官、官的大小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社会个体的社会价值、身份及地位。“官本位”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心理以及迷信权威、长官意志的价值取向。“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还进一步延伸出“长文化”(以拥有某种社会头衔为荣、为贵)的社会心理趋向。“官本位”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在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一种潜在的民族性格。时至今日,“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在我国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赋予了“官本位”以更加丰富的内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自由、平等、竞争为基础的广泛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渗透于我国公民思想意识深处的“官本位”思想观念仍对个体的社会实践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或许与我们尚未十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当经济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市场而与权力存在一定相关性的时候,无疑权力仍然是追求财富与扩大经济实力的必要手段。在类似于“领导经济”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官本位”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然会有继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续生存的土壤。只是这种潜在的公民意识会以更加间接的、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我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目的直接定位于做官,通过读书获得权力,进而取得对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力。在“官本位”的传统文化熏染下,即将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当代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官本位”意识便不足为奇了。因此,“官本位”思想在大学校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社会资源配置与社会分层差异的助推

从教育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的价值取向始终与个人生存利益的获得密切相关。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统治社会,高等教育直接被贴上了贵族的标签,高等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的生存地位并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资源的工具。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依然在扮演着社会资源配置工具的角色,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其生存利益的获得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以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为己任的政府主体,以非赢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主体。其中前两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必然是多数大学生所积极向往的。作为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主体,个体所能支配和获得的社会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资源配置主体在不断增加人才选拔的砝码,诸如是否是学生干部等相关条件便被列入其中。这对大学生教育价值取向与职业心理倾向产生极大影响,教育价值的泛商品化取向以及由此而滋生出的“官本位”思想便不难理解了。
当前我国尚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诸如财富、收入、职业声望、教育机会、职业地位的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个体将获得不同的资源配置。我国学者陆学艺等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并指出区分社会阶层的三个标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陆教授认为,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组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在一定意义上,社会阶层划分对当代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一定的助推作用。

(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一元化的用人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剧了人才总量与优质就业岗位稀缺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其一,终身性职业时代已经开始逐渐消退,职业流动与职业转换现象开始频繁呈现。这就意味着社会个体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的稳定的职业生活开始面临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社会个体就业环境的不确切性与不稳定性日益增强,社会个体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与风险也相应提升。在传统的思维惯性作用下,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一份稳定的职业,而不愿意承担职业转换与流动的风险。因此,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环境的公共管理与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群体便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群体“官本位”意识的形成也就具备了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其二,就业竞争的加剧促使大学生群体把谋求“官职”作为增加就业机会与提高就业质量的砝码。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学生干部经历正在成为人才竞争的一项必要条件和砝码。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