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一些深思小结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11719 浏览:466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青年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还要有政治、人文、创新等多种内在素质。因此,深化素质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素质教育新思路,发展素质教育新内容,提高素质教育新起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治;人文;创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赋予素质教育更深的时代内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素质教育应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拓素质教育新思路,发展素质教育新内容,提高素质教育新起点。这不但要求青年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更应该具有成熟的政治素质、健康的人文素质和突破传统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1.强化政治素质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政治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人才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现代条件下,必须把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1.1 确立政治素质的核心地位。在现代条件下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中,过硬的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政治素质对其他素质有着导向、激励和催化的作用。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政治素质是人才做到又红又专的根本保证。政治素质在现代人才总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决定了在现代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1.2 明确政治素质结构的核心。政治素质结构是指政治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现代政治素质结构中,政治信念凝结着价值目标。包含着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对达到目标的能力确信,是政治素质强大的精神支柱,对政治素质诸因素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现代条件下,政治信念是政治素质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态度、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政治理想的巨大精神力量。明确了政治素质结构的核心,在政治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与时俱进地加强政治信念的培养和锻炼,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使之成为用革命的理想信念凝聚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队伍。
1.3 立足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政治保证。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场经济越来越深入的关键时候,来自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人才领域的斗争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合格人才队伍,始终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力量。

2.注重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倡做事先学会做人。现代条件下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杜会的责任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对待他人。而当前的素质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把这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单一的专业性教育,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带来了人才的学历与素养的不相称,加剧了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功利主义严重,人文教育不足。教育的目标不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全面成长,素质教育变成了只重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淡漠了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学生缺乏基本的入文素质,使所具备的人文素质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不能相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弥补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缺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才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确立以人为本、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建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体系,不仅培养青年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智慧、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让青年学生的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使学员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2.2 深化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是生动活泼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要点,即教化、示范和养成。首先是教化,要设置必要的课程,阅读必要的经典,让学生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有相当理解深度和相当人格魅力的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有利于撞击学员的心灵,激发学员的情感。当然,这种“教”要达到“化”的程度,仅凭知识是不够的,更要特别重视提高知识的质量。其次是示范,再好的做人哲理,如果只讲不做,或者讲一套做一套,其教育是没有力量的,甚至会助长言行相悖,表里不一的陋习。因此,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特别是从事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以施教者自身的人格影响人、以健康的内容激励人、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人,充分调动教学对象内在积极的情绪和动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文素质,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第三是养成,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涵养,是一种人文的
精神和品位。它必须融入人的心灵,内化成人的品质,形成为人的习惯,否则,只能停留在认知水平,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不能使知识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并且难以形成人的习惯。所以,以教化为手段,以养成为目的,通过一定环境的长期熏陶、教师的良好示范与个人的艰苦实践训练来达成,是一条有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2.3 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培养应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格局中统一考虑,不能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顾此失彼,致使人文素质教育处于应付状态,甚至成为一种负担,这样将难以改变传统模式,难以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难以激发学生们追求高的文化品位、高的整体素质和高的精神境界的热情与智慧。应重视全面教育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并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在教育目标上,从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或专业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向既提高科技水平,又提高人文素质的双重目标,为学生长远的发展着想。从根本上摆脱原有狭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纳人素质教育这一系统的整体设计之中,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上加强对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突破传统障碍、加强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素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素质教育应从传统的以提供无可置疑的现成结论为核心,转变为重视打破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封闭和聚合,充分发挥学生运用思维的独立自主权。这也是现代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1 构建“非均衡态”的创新素质架构。传统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均衡”和“标准”,即教学方法、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模式、内容和对象的特性在较长时期内都强调一致同步式的均衡化和标准化,有的甚至保持在超均衡状态。这种“均衡态”、“标准化”和“超均衡态”从根本上背离了创新的内在品质。它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造就符合统一标准的人才产品,其代价是对学员创造力的扼杀,并最终由此导致了我们对这种“流水线”式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批判。所以,在学生创新素质的架构上,需要塑造和维持一种“非均衡态”。这种“非均衡态”的核心特征表现在知识架构上的多维发展。创新素质教育通过对个体特异性创新潜质的培养,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把握的深度、广度和兴趣与方向,在自我发掘和努力中形成不同的能力“顶点”,打破了传统上学生在创新中不易改变的“均衡态”,并实现整体知识构架上的多维发展,形成了非均衡的整体态势。当然,知识构架的多维性也是对一维性的扬弃,它同样离不开对基础与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牢固的把握。
3.2 以创新教育带动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创新教育引入基础学习,甚至用创新素质教育来带动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体现。一是结合课程学习,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创新基础知识,进行创新素质基础的教育,完成创新素质基础知识的完善和储备。二是从小处着眼,经常性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开拓创新的强烈意识。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切实体现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方向。三是逐渐形成并完善通过研究课题带动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和具体的同题上参与到创新教育之中,通过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转化为创新能力。
3.3 把握创新素质的内在关键因素。创新素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含的各种因素都有着各自独立的作用,正确把握好这些内在关键因素,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学会自我识别。自我识别即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是进行创新的前提。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创新的潜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能够正确的自我识别,以规划适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战略。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在创新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二是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生创新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它要求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而这种探索和创造是以“求是”和“求佳”为根本目标的,即在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不竭探索。三是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思维的综合形式,是创新主体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环境协调一致的条件下产生的思维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思维不同,创新思维以思维成果的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为特征。既不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又不能简单地看成某两种或多种思维形式合成的结果,而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自觉意识推理和非自觉意识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和系统综合运用的结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