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让学生形成持久、深入动力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975 浏览:185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提出:化学教学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树立探究的信心,形成持久、深入的探究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下面笔者就如何促进学生化学探究谈谈看法:

一、探究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只有因材施教才能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容易接受新知,提升学习的效率。
1.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活化剂”。如沐春风的学习氛围,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激发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商。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精彩的现象,教师可以以此为素材,编排出一组有趣的学习内容片断,让同学们在仔细观察中欣赏到化学魅力,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学下去,从而收到“打破吵锅问到底”的教育效果。
2.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固化剂”。学生学到丰富的化学知识以后,他们的化学视野得到了拓展,为他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在这样的时机下,施教者就应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型的化学内容,为他们学好化学植入动力和营养,从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培养学生们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习惯,开启化学探究的良好局面。
3.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们学好化学自信心的“助燃剂”。九年级学生学化学就像刚入学的学前班学生学语文和数学一样那么费劲,可以说化学课对他们来说是化学方面的启蒙课,所以施教者在每一节上都要设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新知”啃得下,咽得下,消化得了。简言之,要让他们轻松地学下去。等到化学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内心自然就会生腾出学习化学的“”,在这个“”的驱动下,让他们坚定起学好化学的信念。

二、实验设计需能提升探究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科是一门通过科学实验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学科,实验是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实验的过程分为实验准备、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改进实验等,其中,实验设计关系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在实验设计中,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合作,集思广益,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等。但如何才能设计好实验让学生思维得以释放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具体要让学生做到三点:对提出的问题,是否具体探究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提出的问题简单,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过难又不具体探究的条件,其中包括的理论支持和器材等,只有提出的问题比自己的能力水平高一点最好,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结合书本中的新知进行提问,便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则是对问题进行猜想,我们常言说的“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大胆、合理的猜想,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那说明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善思就能进步,通过猜想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树立学生探究的信心,然后向着这个猜想的结果进行探究;猜想之后,就是要设计方案,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围绕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也可向教师请教相关的问题,实验设计方案中涉及到了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等,每小组把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把实验方案写好,这样就为下一步进行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
比如,利用化学知识设计判断常见碱——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先让学生根据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进行猜测,学生进行了激烈争辩,认为变质、完全变质和部分变质都有。此时,再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氢氧化钠知识,如: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时能放出大量的热;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溶液呈强碱性;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等,在这些学过的知识中抽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学生曾经在课堂设计的方案如下:方案一:检验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可以取少量样品滴加稀盐酸;方案二: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滴加氯化钙溶液,方案三: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方案四: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滴加酚酞。集体讨论评价各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最后达成共识,然后再进行分组实验进行验证。实验验证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验样品是不是部分变质,让学生再一次完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主要操作:取样品少许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溶解,加入过量的氯化钙过滤,向滤液中滴加两滴酚酞试剂。然后根据现象与结论进行分析:若没有沉淀,溶液变红,则氢氧化钠没有变质;若有白色沉淀,溶液不变红,则氢氧化钠完全变质;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则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这样,教师就创设了实验探究的条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提问、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最终完成实验,长期坚持按照设计实验步骤去做,就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就会建立实验探究的信心,实验效率就会提升。

三、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究

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化学教学课程标准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一直坚守的原则。这就要求教者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兴趣,这样探究的信心就获得了“培养基”。学习“空气的组成”后,学生明确了空气中有哪些成分以及成分的比例。这正与农村焚烧麦杆污染空气以及城市汽车尾污染空气联系起来。农村焚烧麦杆污染空气这也是农村学生熟悉的,农忙快结束时,农民点火烧掉留在田地的麦秆,这样燃烧的烟雾使人咳嗽,甚至无法睁眼。
可以开放课堂,让学生收集这些污染的空气,从中探究这里面有哪些成分,成分的多少,与我们正常空气的区别。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实验室的烟气分析仪分析等实验器材对收集来的烟气的成分和比例,也可以向环保部分请教,去分析这些问题。同样,城市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成分极成分比例。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到了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含量明显增多,所以给人带来了健康的危害,同时,农村焚烧麦秆还可能带来交通问题、火灾等问题,城市中空气中的尾气的污染能够使人得上疾病,特别是肺尘病。这样联系实际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需要化学教师精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和爱好,把书本生的化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探究的信心。只有具有探究的信心,学生才乐于投入科学探究之中,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探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