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和谐让语文课堂和谐起来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8524 浏览:132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摘 要: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需要一个有利于审美的和谐环境。这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互尊、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享受、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和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要实现这种综合的审美过程就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重现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展示生活亮点和体验生活实践来努力追求“乐知”的教学境界,充分体现和感受这种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重现故事;创设情境;展示亮点;体验实践

一、重现生活故事,触摸生活真实

小学生天性好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激励他们用富有个性特点的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再现生活场景,描述生活故事,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就会自然地转变为主动介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会大大激发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快速提高,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更主动、更积极。如,在《小鹰学飞》一文中,为了写出小鹰学飞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文中用到“急促”一词,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语,用语言去描述和讲解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便带着学生做了一节有活力、有运动强度的韵律操,活动结束时,学生已是气喘吁吁。这时问学生:“谁来说说‘急促’是什么意思?”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上气不接下气,有的说喘不上气来……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效果不言而喻。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这个“境”中,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同时又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又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例如,在《柳树醒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醒了”“软了”“飞了”“长高了”等词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柳树苏醒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课后,学生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经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学生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等,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从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教材真正起到净化心灵、指导生活的现实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说达到了它本应达到的目的。如,教学《一件运动衫》时,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如果你收到了这样一件运动衫,你会在上面写上什么呢?”学生写在纸上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写“人”字,因为一撇一捺才能撑起一个“人”字,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有的说写上“人间自有真情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只有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实现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杜威语)。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化四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