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试述试述让语文课堂活力绽放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8551 浏览:267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我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转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探究能力;语文;课堂;活力
1002-7661(2013)29-285-02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习者对传授者的心理就像一面筛子上的网眼 ,如果传授者的态度很严厉,那么筛子上的网眼就收得很密,传递的东西就会留在上面,很难过滤。而如果学习者与传授者的关系很亲切融洽,筛子上的网眼就会松弛、扩大,流过的东西就自然增多。我个人认为没有的氛围,没有教师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思维鲜活起来,善于捕捉最佳的“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如有的学生回答的内容不完整,我鼓励他(她)声音洪亮;有的学生表述不清晰,我表扬他(她)有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了……这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成长,促进了每个学生发展和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在难点、疑点处进行探究

在教学《古诗词三首》时,“插”这个字的笔画笔顺错误率极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个字的笔画笔顺,减少错误。我问学生:“农民插秧要用什么?”生答:“用手,所以要用提手旁。”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插”的右半部分,我相信你们是最聪明的孩子。”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把“插”的右半部分分为“千”和“臼”两部分;有的学生说“千”就像插进“田”里的一块木牌,而“臼”字就像被木牌插开一条缝的“田”;有的说“臼”字就是“舅”的上半部分。我在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的基础上,请学生跟我一起书空“臼”—一笔短撇、二笔竖、三笔短横、四笔横折、五笔短横、六笔长横封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既强化了“插”的笔画笔顺,有形象地渗透了“插”的意思。

2、重组教材,着眼内容进行探究

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四册的第二课是《古诗两首》,其中一首是《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诗人看到的儿童捉蝴蝶的游戏景象:儿童追赶黄蝶,黄蝶飞入的菜花中,分不清哪是蝶,那是花。全诗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雅致的审美情趣。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读古诗、背古诗,学生学起来就显得比较单调。如果从儿童生活的角度出发,探究千年之前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就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而,我精心选了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一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是高鼎的《村居》,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下面是当时的教学片断:
师:我有一个想了好长时间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你们能告诉我吗?
生:老师,是什么问题?
师:你们知道一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知道他们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生:(思考)不知道。
生:他们和我们一样上学。
生:他们在一起做游戏。
师:到底对不对呢?一千年过去了,恐怕没有人回答我们。不过,有几位诗人用诗记录下了那时候的事,不知道从诗中能不能找到答案?
生:老师,是什么诗,快让我们读一读吧!
师:(发下四首诗)请同学们细心地读,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生读诗。
师: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知道他们放学以后就去放风筝。
师:你是怎么知道吗?
生:因为《村居》这首诗中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散学就是放学,我还查了字典,知道纸鸢就是风筝。
师:你说得有道理。原来一千年前就有了风筝,并且那时的孩子们也和你们一样爱放风筝。谢谢你帮助了我。
生:老师,我还在《宿新市徐公店》中知道,那时的孩子爱捉蝴蝶玩。
师:他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生:不对,没有捉到。诗中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说没有找到。
生:我知道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飞到菜花中就找不到了。
师:多有趣的事!难怪诗人要写下来呢。现在我知道了,他们还爱捉蝴蝶玩,也是一群淘气的孩子。
生:我知道那时的孩子还会钓鱼。
生:对,“垂纶”就是钓鱼的意思。
师:你说得是《小儿垂钓》这首诗。我也知道了,我要考一考你:他学得认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认真,你看有人跟他招手他都不答应,怕把鱼吓跑了。
师:“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多么认真的态度!
生:从《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我看出那时的孩子很爱劳动。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我从图中看出的。
师:谁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师:“也傍桑阴学种瓜”,在桑树旁边,学大人的样子种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和浓浓的生活气息啊!
我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读文即是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他们要问文本问题,文本也在等待着学生的发问、质疑和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有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阅读锁定的目标就更加清晰了,主体地位确立了,个性感悟的平台也建立起来了,因而才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用教材障碍,引导学生探究

课程标准提出“让语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材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雪孩子》一课后,我提出:“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我们能把课文故事往下编吗?”这个问题对于知识积累十分有限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道障碍,但借着对课文仍未减退的兴趣,我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通过再读课文逆向思考、查找资料、请教家长等方法一定可以把故事编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充分的探索让学生学到不少自然、气象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故事:有的孩子讲雪孩子变成的白云被一阵风吹到了海岛的上空,台风来临,它变成雨点落到了大海里。有的故事讲几天以后,从西伯利亚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的强冷空气很快让雪孩子又回来了。还有的故事讲那朵白云随着气候的变化四海为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4、巧用情境图,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探究

人教版第一册课文《雨点》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花草在浇水前、浇水后的区别或观察花草在下雨后的变化。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有关雨水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歌、儿歌等),从而使学生对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观察所得。在第五段的教学中,我借助情境图,运用CAI课件的动画效果,再现雨前雨后的情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领悟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下面是《雨点儿》第五段的教学实录:
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CAI课件演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在没有花没有草的沙漠上,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渐渐地,雨停了——(课件演示情景)。同学们,就这一段的内容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疑问,如果有,可以请小老师来回答。
生问: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生1:因为雨把花草身上的尘土洗干净了。
生2:因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小花小草更漂亮了。
生问: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生1:因为花下面有泥,雨把泥淋松软了,就会长出小草。
生2:因为人喝水就会长高,小花小草也会长高。
生问: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小花小草说些什么?
生1:我会说可爱的雨点儿,谢谢你给我水喝。
生2:你帮助我长高了,我要谢谢你。
生3:你不但帮我洗干净身上的灰尘,还给了我营养,你以后会经常来看我好吗?
生4:雨点儿,我们交个朋友好吗?
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探究能力。学生的语言也是因为情感的内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种鲜活而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实践必将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
我认为每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表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力争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展示个性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得以绽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