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作文初三作文训练有效办法初探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3764 浏览:580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怎样在初三阶段提高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作文教学耗时、费力,效果不明显。针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时间的延续性、考试的针对性、学生的主体性四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作文 学生 教师 有效性
1674-4810(2013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17-0116-02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考中,作文得分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尽管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初三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和讲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在写作方面感到迷惑,找不到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教师也疏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知识的系统性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应具有系统性。
首先,应进行表达方式的基本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无论写何种类型的文章,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都离不开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就什么也建立不起来。如果说内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么表达方式就是文章的骨骼。从许多考场作文成功的案例来看,一些考生正是善于运用一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上好的文章。练习基本的表达方式,实质上就是练习作文的基本功。所以,所有考生都应认真练习,做到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是检验考生写好考场作文的真功夫。五种表达方式可能在作文中都用得到,但并不是都要在练习中平均用力,重点突出,才有可能出彩。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应在记叙、描写、议论上多做文章,或重点叙述,或精心描写,或专注议论,凡此一种做得好,皆能出彩。
其次,要进行文体的基本训练。中考的导向作用使作文训练主要偏向记叙文这一基本模式。考题基本已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但学生的写作实际仍暴露出文体不明的问题。这一弊端提醒我们,中考作文训练应重视文体分练。文体分练适宜集中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既可以与第五册教材课文阅读同步,又可突破中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这一阶段,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分练程序。这里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为例重点说明。(1)先谈谈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编排了经典议论文篇目,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突出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可以让学生按照议论文的三要素分析这些课文,以课文为范例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写法,并设题训练:一是模仿写作;二是分步训练。学生模仿写作时,难免会出现注重论点忽视论据,或关注论据忽视论证过程的情况。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步训练。如以《世上没有傻问题》为范例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重点训练论据。训练论证时,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要求每位学生的训练习作中必须用到一种论证方法和一种规范的论证结构,并且一定要具体,从而就可以掌握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以及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论证结构。分步训练,一次集中训练一个重点,必须严格遵守,落到实处。(2)也需要重点规范训练的文体是记叙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是最典型的记叙文,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精辟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好的记叙文应具备的。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值得揣摩分析的有几个精彩片断,如“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买酒”等场景。作家从多个角度成功刻画了孔乙己的形象,用笔细腻传神,正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根据实际需要,其他文体训练也可以如上所述分步展开。如此一来,效果显著。学生作文文体特征突出,不会出现“四不像”的文章。遇到“文体不限”要求时,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情发挥。

二、时间的连续性

作文是语文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教师在总复习阶段花费的时间却并非最多,通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复习时间如此紧张,作文训练耗时、费力又难见成效,把时间花在语言、知识考点训练上效果更好,导致作文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要保证训练时间,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训练对作文的重要性。在《集体习作实践记》一文中,叶圣陶先生明确具体指出:“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为一的。”因此,练习习作实际上就是练思想。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在实践中练习。”又说:“看看文章技法之类只是‘知’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有害处,但无益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初三每周的作文课一定要用于学生的写作,作文课不能挪作讲读课,一周要完成一篇规范的作文。
其次,加强作文的讲评和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解决。学生作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是盲目的实践,往往事倍而功半,收效甚微。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指导,又要有体察细微的点拨。在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考试的针对性

初三这一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具体到作文训练上,有的采取高强度写作、大容量训练的方式,写得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叫苦不迭;有的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考范文和名句名篇,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能否设法减轻初三师生在写作训练方面的沉重负担呢? 在谋求“提高效果和节省时间”的统一,追求“最优化”写作的十多年里,笔者感到初三和初一的训练同中有异,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措施,还是会取得一定效果的。
首先,初三师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类”。天下的好文章何止千篇万篇,哪能一篇一篇看得过来?天下的作文材料又何止千则万则,哪能一一练遍?看不过来,无法练遍,与确保中考作文成功相互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在于胸中有“类”。“胸中有类”要求师生一起动手,广泛搜集写作材料,然后分类。其后,每一个类型都精选一个最新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师生合作写文章,互相传阅。对于大家公认的好文章,从审题过程开始,讨论各环节、各步骤成功的原因,总结规律,再尝试运用这些规律修改自己的文章。整个训练过程,使学生对材料形成“类”的概念,掌握针对这一“类”材料的具体写作方法。一旦学生做到胸中有“类”,无论考卷上给出怎样的材料、命题,学生都能将其快速归类,应用写这些材料的成熟方法,写出符合中考要求的好文章。
其次,倡导“提高有道”。越到初三,越不可以一味多写,而要强调读写结合。笔者常建议初三学生在临近中考时,多读《智慧背囊》、《时文选粹》之类的书及《中国青年报》之类的大报。不必背诵,只是在学习间隙欣赏品味。读是如此,写更要精巧。每学期一般可写十篇作文,每次作文交上去后,卷面上一定要有本班另一同学的评语、画出的精彩语句和在不足之处做出的提示标记。教师看作文时,把评价和标记当作批阅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给出评价。作文发给学生后,不必誊抄,就在原文上修改。一次修改成功的即可过关,修改没有提高的要再做修改,达到提高标准为止。这种训练方式减少了学生重复写作的劳动量,效果直观明显,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应考有“方”。进入初三第二学期,学生往往出现焦虑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学习。具体原因多样,其中学生对作文训练成效的担忧是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这时候要拿出扎实的应对策略,让学生对训练放心。这个策略就是师生一起动手,结合近几年的命题规律,预测中考作文内容。对可能考到的题目范围做好预估,指导学生依照类别做准备。

四、学生的主体性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是作文成功的前提。为此,我们应该以学生的“体验”和“自主”为立足点展开研究。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让生活成为作文的一部分。首先,科学地重组教材。以教材中的典型文章为例,架起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由“感”而“悟”其情(情感)、“感”而“悟”其喻(比喻、象征)、“感”而“悟”其理(哲理)、“感”而“悟”其趣(情趣)、“感”而“悟”其虚(想象)。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作者的生活体验。其次,引源头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永恒的主题,激发创作兴趣。可以开设作文材料积累课:如现场观察课、人物采访课、感受体验课、课外阅读课等。积累的材料多了,感受深了,表达自然也就真了。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此外,还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对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文分数,还要注意学生在写作时的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