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授人“授人从鱼”,更要“授人从渔”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31939 浏览:1458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创新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拥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要在教学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外实践中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授知识更要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课外实践
创新、创造,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力量。人本心理学曾对人的价值和潜能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人的潜能有两种:一种是生理的,一种是心理的。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因此,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峰体验,是一种极度愉快的状态。
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就已经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精神。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一、坚信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我们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拥有创造、创新的基因,创新并不是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等英杰的专利,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它开发出来。在以往的教育上,提倡将大脑变成“储存事实的仓库”。而对于人才来说,若只注重储存,不注重判断力、想象力的开发,必定窒息创造的才思,难以在科学领域里作出开创性的贡献。那么,在国际竞争上我们国家必然处于落后的地位。中国学生曾在数、理、化等奥林匹克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但在创新设计比赛中却名落孙山。这一事实警示我们:如何在培养自身想象力上做文章?在教育中,如何开发学生纵横驰骋的想象创新才能?已经是不容掉以轻心的问题了。
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学环境,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形式,使学生能够有发言的机会,而不至于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使得教师的职能由“教”转变为“导”,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活跃起来,使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受益者。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课时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即使他们的观点和正确答案大相径庭,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我相信他们能够有胆识对书本和老师提出质疑,就足见他们的确在认真地听讲和思考,在他分析完之后,我不会立即说他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我会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看有没有支持或反对的意见,以便及时在课堂上展开一场辩论,使得错误的一方最终能够恍然大悟,那么学生对此也会心服口服,并且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时他们能够迅疾且深刻地做出正确的分析。当然,一开始学生并不适应辩证地看问题,我有时会及时设置适当的环境,引导他们“反弹琵琶”,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对于开放性话题,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比如:在学习《雷雨》时,针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辩题,让观点不同的两方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正方从周朴园“屋内保持着多年前的家具,房间的窗一直关着,要为鲁侍萍修墓,记得侍萍的生日”等处得出结论,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反方从周朴园在得知眼前年老已不认识的女人就是鲁侍萍时,表现出的虚伪,想
要用钱打发她等处得出他的感情是假的这一结论,双方都言之有理,对文本的把握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一来,就鼓励了学生用不同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而使他们发现原来很多时候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只有一个,我相信这对他们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讲授一些看似枯燥的课文类型时,比如:语法、文言文、说明文等,我会尽量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学生非但不会觉得无聊,相反,会轻松接受并且印象深刻。比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板块学生接触了现代诗歌,很多学生因为初中时接触不多,对于理解现代诗歌的切入点总是很难把握到位。上课时,我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并举办“诗歌朗诵会”,先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进行一个实验,即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从读本上精选两首诗歌,一首短小的《错误》和一首相对长些的《北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及参考各种资料后写出一份教案,上课时,请学生做教师为我们讲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学生表现得并不成功,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或者五分钟之内就讲完了。针对这一情况,我鼓励学生说他们都有能力讲好课文,让他们回忆我上课的侧重点、难点及要点,然后分小组讨论,互相改进,相互提问。到了第二首诗歌时,即使是一篇较长的诗歌,学生的表现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了鼓舞,并且重新整理了有关诗歌的知识点,另外,也让学生感受到上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此学生更加尊敬教师的工作和珍惜课堂学习的机会。

三、在课外实践中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除去课堂教学,我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往往别出心裁。
因为我认为作业不应当局限于简单的文字摘抄和解题训练。比如:一篇课文的用词非常生动和优美,我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这些词写一篇小文章;会在学完一篇游记后让学生找出不同时代或国籍的类似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查看资料……如此一来,学生都反映语文作业少,但能够让自己和老师满意却很难,长此以往,他们也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语文资源,即使有时作业有难度,我也会希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以及那最珍贵的信心。
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只会死啃书本,应付考试,那他所得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很可能只是重复前人所掌握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比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某一门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是死背,而是独立思考……这样,我们不但能掌握已知的科学成果,而且能够发现新的问题。”
托尔斯泰也尖锐地指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开发创新能力需要教育的点拨,这已毋庸质疑。这就要求,在教育上,绝不能单纯给人以“黄金”,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对象懂得“点金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培养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新的素质教育观念,成为才思敏捷、言辞晓畅、思路通达的人,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给他们创造质疑探讨的学习环境,让大脑不断受到信息之泉的冲刷。当然,这其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引导者,自身也要活化知识的触角,勤读、敏思,无论怪异、新奇,不忌门派,广罗博取,和合融汇,那么我们的教育必将更上一层楼,别有新天地。叶圣陶先生早就这样说过:“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些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这种活动创造的能力,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用得着,这才是做人的根本方法。学校教育能注重这一点,学生就能不断创造,以谋求社会的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教育中的创新真正融汇到每一堂课中时,我们将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织就最美的云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