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中主体间性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8902 浏览:1328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以往迷恋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的纠偏,它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这种、同等、自由、理解、和谐的交流方式,才是新型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声乐是以自身的器官为艺术表现手段和工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又是一种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要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下,得心应手地运用嗓音来表现音乐,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练习和锻炼。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出现各种不同的现象,不断发生着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探索、钻研出新的办法,以适应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以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陷于主体——客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对象化活动,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是主体——主体的关系,是交往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把“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以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承认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探究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具体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给声乐学科带来的新变化,使声乐学科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促进声乐学科的发展。【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高师声乐教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4英文摘要4-7引言7-8第一章相关理论的阐释8-12一、主体教育理论的阐释8-10(一)基本涵义8-91.主体性的内涵82.主体性教育的内涵8-9(二)主体教育理论的历史回顾9-10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阐释10-12(一)基本涵义101.主体间性的内涵102.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10(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10-12第二章声乐的本体特征及声乐教学的特殊规律12-17一、声乐的本体特征12-14(一)人的情感的直接表现12-13(二)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呈现13(三)表演者心灵的再创造13-14二、声乐教学的特殊规律14-17(一)教学目的的特殊性14-15(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5(三)教学模式的特殊性15(四)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5(五)教学评价方式的特殊性15-17第三章“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17-28一、“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交往的教育实践观17-18(一)交往的内涵17(二)交往是主体间性天生|教育论文网|的内在根源17(三)从“对象化活动”教育实践观到“交往”的教育实践观17-18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8-23(一)“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技能技巧教学中的应用18-211.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18-192.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的练习19-21(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演唱作品教学中的应用21-231.在声乐作品的选择方面要留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21-222.在演唱作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相尊重主体间的个性化创作22-233.在演唱作品教学中对声乐作品内容的适当引伸23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使高师声乐学科教学更具实效性23-28(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24(二)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24-25(三)实施人本化的教学过程25-26(四)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模式26-28第四章“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28-29一、确立新的教育理念28二、革新教师文化、转变教师角色,使得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28-29结语29-30参考文献30-32后记3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