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动手中年级学生动手“做数学”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19631 浏览:846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形象,建立表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此外,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富有吸引力. 的确“做数学”运用得好,确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很多时候,数学教学中的“做数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操作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性,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这样的操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那么该如何让数学教学中的“做数学”真正为学习数学服务,提高“操作”的有效性呢?

一、认真分析,合理运用

做数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不能随随便便、想用就用,教师必须深思熟虑,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运用,决不能想操作就操作,为操作而操作,操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操作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操作,一定是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手、眼等多种感官参与,操作中能有所发现. 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发现不了,甚至还引起了错误的发现,对学习产生误导,那么这样的操作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设计了一个“摸角”的做数学. 让学生摸摸学具角的边,说说角的边是怎样的. 有学生发现角的两条边滑滑的,教师让学生再摸一摸;又有学生发现边是毛毛的. (学生很聪明,刚才滑滑的不对,那么该是毛毛的吧!)教师还是摇了摇头;教师让学生再仔细地摸一摸,有学生高举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角摸上去薄薄的,像一把刀. ”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了,上课的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发言的学生满脸疑惑,坐下后再没举手发言. 面对教师的一次次提问,学生一片茫然,最后教师只好自己告诉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两条边是直直的”,如果引导学生光用眼睛观察,也许不少学生能发现,但是让学生摸摸角,学生关注的重点却是摸的感受上了,学生的回答,也是他们摸后的真实感受.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非但没能发现,反而大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做数学,可以说是无效的操作.

二、激发兴趣,发挥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做数学”极大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这种“自动性”是形式的、表面的,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操作只不过是教师强压给他们的一种义务. 这样的做数学往往是低效的,失去“自主性”的操作,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大小比较”时,出示■,■,设疑:■与■谁大?话音刚落,几个聪明、快嘴的学生喊道■大. 面对学生这样的反应,教师未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学生在纸上表示出■和■,再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 (这时,有几名学生嘀咕着:我都已经知道了,还要折纸干什么?还有些学生无精打采地翻弄着手中的纸……)又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大小比较”时,同样也提问“■与■谁大?”学生的反应也相似,有学生马上喊出了■大,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大. 接下来,教师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但不同的是,这位教师不是简单地命令学生去操作,而是问:“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种正确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听老师这么一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兴致盎然地进行操作. 结果,很多学生用了折纸的方法,也有不少学生用了画图的方法. 同一个教学内容,同样是动手操作,为什么此时的学生有如此巨大的操作热情?主要原因在于:此时的操作,并不是教师下达的命令. 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正确的?“操作”是学生想到的,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需要通过操作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用操作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操作是自发的,主动的. 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积极自主地操作,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选择时机,有效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 操作时机的把握不当,非但起不到操作效果,有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学生的操作,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还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
“做数学”不是作秀,不是形式,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是为学习数学服务的,是一种教学的手段.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合理运用,关注操作过程,有效引导,努力使“做数学”实现有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