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进展与经济增加联系实证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7122 浏览:235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经济与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过去依靠劳动力数量、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正逐步转变为以人力资本积累、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而高等教育具有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特点,是联系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起着整合各个劳动部分的作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决定它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测度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出发,依据研究假说,建立计量分析的一般模型,构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指标体系,并对样本标准的选择、数据的来源与结构作了具体说明。在实证分析中,首先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作描述统计分析,并借助因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经济与教育发展层次划分了四类区域。然后,采用高等计量方法,分别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以及收敛状态作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在全国层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短期波动的协整关系;高等教育各因子的扰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方向各不相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且不明显;高等教育发展各因子与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在区域层面,高等教育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截距维固定效应模型是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佳面板模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存量均呈现收敛状态;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不同省域高等教育规模与存量的差距在缩小。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高等教育规模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统筹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经济增长协整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VECM
【论文提纲】:摘要4-5Abstract5-9第1章绪论9-14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1.1.1研究背景9-101.1.2研究意义101.2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10-111.2.1研究思路101.2.2研究方法10-111.2.3技术路线111.3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1-121.4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12-141.4.1创新之处121.4.2不足之处12-14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21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4-172.1.1国外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14-152.1.2国外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15-17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7-192.3相关研究述评与展望19-21第3章理论框架、方法模型及样本数据21-353.1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1-263.1.1主要概念界定21-243.1.2经济增长理论24-253.1.3现代人力资本理论25-263.2本研究的理论框架26-283.3本研究的实证模型28-303.3.1理论模型28-293.3.2研究假说293.3.3一般计量模型29-303.4指标构造与样本数据30-353.4.1指标选取原则与要求303.4.2指标变量30-313.4.3指标体系31-323.4.4样本标准32-333.4.5数据来源与结构33-35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35-494.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性描述35-384.1.1经济保持高速增长35-364.1.2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364.1.3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36-374.1.4高等教育存量明显上升37-384.1.5高等教育投入依然不足384.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与演进特点38-404.3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划分的重新界定40-454.3.1基于因子分析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划分40-434.3.2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43-454.4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454.5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45-49第5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49-775.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及因果分析49-655.1.1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原理495.1.2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49-535.1.3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协整分析53-655.2基于我国新区域面板数据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65-735.2.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65-675.2.2面板数据协整分析67-685.2.3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与估计68-735.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收敛性分析73-775.3.1收敛方法选择73-745.3.2收敛的实证检验74-77结论77-811.研究结论77-792.政策启示79-81参考文献81-87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7-88致谢8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