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因素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15274 浏览:680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材是语文美育的载体,它储存着很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篇文章都是美的珍珠,布满魅力,有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当然,要使教材中蓄存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转化为美感教育的巨大能量,还必须依靠师生审美实践的不断运动,使教学所具有的美学结构与师生的审美结构达到默契配合,才能产生美感效应。教材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产生美感效应的强弱,本质上依靠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理解了美才能显现美。
笔者以为,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留意,还必须探讨学生的审美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心理,可以理解为由感知、感受、感动这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构成,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层到深层感悟的递进。即与“动听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艺术欣赏心理过程相一致,基本上能描绘出美育的审美心理过程。
感知是学生审美的低级阶段。这时学生主要是调动审美直觉去观赏教师教学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风格和文法构成的形式美与形象美。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它是学生对于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审美对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也就是“动听悦目”的意思。
感受是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中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用审美判定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经过低级层次被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开始激发为较高级的接近联想和比较联想。这时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就是“悦心悦意”的意思。
感动是学生在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高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略、品尝整个教学意蕴,教学内容以整体形象到具体内容都无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感情的浪花。学生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所吸引,引发了以往的记忆,激发了较高级的联想,而且对审美对象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升华。也就是“悦志悦神”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该运用系统论原理,把握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审美心理轨迹,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悦志悦神,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
教师在美育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作用。首先,教师的劳动体现了创造性。其次,教师的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三,教师引导学生去探求真善美,使他们得到知识上的充实、智能上的进展、道德上的熏陶。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这些审美价值和作用充分显示了教师在语文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美育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应该努力铸造自己美的人格。由于在教师诸多审美观照中,人格的美是美的根本所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在生活上应该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教学中也应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评价,通过对真善美的大力弘扬,对假恶丑的愤怒鞭挞,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其次,教师应该努力显示自身的形象美。教师的外在形象包括仪态、教态、语言等等,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教态应该自然雅致,语言应该正确明白、生动形象。学习叙事体裁作品时,教师可以调动一切形式美的因素,叙述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声。在教学抒怀体裁作品时,教师调动一切情感因素,融情于作品,动之以情,使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教政论性体裁作品时,教师应借助逻辑思辨的魅力,让作品中那些独具慧眼的观察、精辟的浅析、独到的见解推动教学论文对人生的领悟,以而使学生思想上得到启发,熟悉上得到提高,受到理性美的感染。
第三,教师应该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所以,教师要在不断使自己的教学科学化的同时,也应该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化和审美化。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潸然泪下。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这种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语文美育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承载了“文道统一”的原则,又贯彻了“教书育人”的思想,是语文教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良好的审美教育会形成一种较完美的心理结构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对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雪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